合不勒汗被赵桓留在了都城,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作为草原诸部当中,权势最薄弱的一名汗王,并且获得了朝廷正式册封,却被大宋给扣下了,不管如何,都不是一个功德情。
好久以后,赵桓才缓缓道:“三议回河,这是一场持续了几十年,历经数朝的弊端……弊端有二,其一,朝中诸公,没有把百姓的存亡放在第一名,心中无有百姓。其二,在制定国策的时候,没有亲身探查,没有实事求是,仅仅靠着一厢甘心,成果变成了无穷祸害!”
想管理黄河的人,不在少数,拿出计划的也地点多有,可要说能管理好黄河,谁也没这个掌控。
面对这条脾气古怪,不时祸乱的巨河,当真是很让人无可何如。
李若水的诘责,黄钟大吕。
这些水网水池,连缀不断,遵循大宋君臣的假想,恰好能够禁止辽国马队南下……只不过他们忘了,能反对辽兵,也能影响宋军本身……换句话说,修建水上长城,就和修建马奇诺防地一样,即是放弃了打击,不再期望规复燕云之地。
但是此时间隔东流断绝已经好几年了,故道淤塞,和空中几近一平,又如何接受黄河水?
因而他们从速制定了一个计划,通过六塔河,把北流塞上,引黄河水返回故道。
也就是老朱家命硬,拿回了燕山,能够安闲应对,变更天下之力,总算没有被黄河耗死。
“从仁宗天子到哲宗天子,有旧党有新党,一而再,再而三!”李若水毫不客气攻讦道:“口口声声喊着在德不在险的朝堂诸公,却把黄河天险看得比万千生灵还要重无数倍!三次回河,三次决堤,淹死百姓何止几百万,耗损民力,不成胜数!以定州为例,本来屯兵十万,是抵抗辽兵的重镇,可经历黄河水患以后,兵马不过五六千!”
赵桓的一番表态,可谓一锤定音。
他们承诺吗?
众所周知,在落空了燕云之地今后,北宋在宋辽边疆,依托白洋淀等地,弄出了一大片河塘水域,号称水上长城。
倒是赵桓,他说要给合不勒汗上课,还真不是谈笑话。
黄河决口以后,彼时大宋的宰执们不是想着河北百姓,不是想着如何治河,如何布施哀鸿……他们起首想到的是老敌手辽国,骨子里的怯懦让他们惶恐不安。
李若水安然道:“官家,东汉王景治河,距今近千年,凭甚么东汉能做到,我皇宋就做不到?臣不平气,天下有识之士,也不会佩服。我们莫非就不如老祖宗吗?”
现在赵桓也占有了燕云,有了治河的本钱,究竟该如何办?
王景的确是治水奇才,在他以后,八百多年间,黄河没有呈现大范围改道,经历了可贵的安静期间,如何称道,都不为过。
赵鼎面色难堪,“官家,这都是臣等无能,请官家定罪!”
只不过不竭多好的工程,都有坏掉的时候……历经千年,王景疏浚的黄河故道已经堆集了太多的泥沙,河床高起,不堪重负。
只不过大宋君臣又一次低估了黄河的暴脾气。
当然了他们留下来的烂摊子不但坑了大宋,还顺利坑了金人,乃至还把元朝给坑了。
“三次决堤,三次大水,冲毁了河北,冲毁了两淮……千里国土,几近成了一片白地,灭亡百姓,何止百万!正因为民力耗费,民气离散,金人南下以后,才没有一战之力,几近亡国!”
时候到了哲宗朝,因为人建议塞了北流,规复东流……不出不测,黄河再一次决堤……这一次的水患还要超越前面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