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看“人类”这个观点。作为一小我类,哪些元素或者说是前提是必须的?是手,是脚,是心脏吗?还是体内的其他器官?听起来都不是,没手没脚的残疾人,或是安装了人造心脏的残疾人,都仍然是人,除了大脑,人体的其他器官都是能够用人造的机器来替代的。缺失了这些器官,人还是是人。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了解,那么答案是很较着的:先有蛋。因为天下上没有鸡的时候,就已经有恐龙了,恐龙蛋也是蛋。
为了表示比方论的设法,我最后对《溯流者》的结局停止了一点点窜:本来经心构建的“九重天”宇宙布局,另有宇宙大沙漏实际,故事里借助钟源的思虑,对其精确性表示了质疑;本来筹办给钟源一个机遇,来决定九重宇宙的存亡,最后窜改了主张,直接在钟源的思虑中结束了全文,至于钟源的决定对九重宇宙的存亡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作者也不晓得。
但是在当时,我对这个假想非常的不对劲,感觉太牵强了,但愿能够有更好的设法和解释。
另一方面,通过对超弦实际、圈量子实际等最前沿的物理学实际停止的延长解读,当前有一种非常风行的物理学猜想以为,物质只是空间的褶皱。既然物质只是空间的“褶皱”罢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有能够找到一种体例,能够直接能够“抚平褶皱”?
我最后筹算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轻小说,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来本身对轻小说贫乏充足的体味,担忧达不到应有的结果;二来是因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想要会商的题目太大,轻小说更方向于情节化,担忧最后会使故事气势变得不伦不类。
人们利用说话来描述天下,而因为说话本身的不精确,以是这类描述也是不成能精确的,只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比方罢了。物理学是人类对描述天下的这类行动最极致的一种尝试,但是这类尝试,一样没法跳脱“比方”的范围。在人类初期的天下观里,这类“比方”的特性非常较着,比如中国前人“地如棋盘,天如穹顶”的说法,比如北欧神话里的“天下树”猜想,佛教神话里的“三千天下”实际等等。但是自从牛顿大神开端,人类对天下的描述开端被冠以“实际”之名,其比方句的特性被逐步埋没了起来。
大脑的服从,也并非绝对不成代替。
那段时候,我的厌学情感极其严峻,上课底子没法集合精力听讲。因而,持续两天的时候里,我就呆呆坐在讲堂上,盯着这《品德经》的开篇六个字,苦思冥想,想要想出一个清楚可证的启事来。
这两对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在也都是一回事。当时无聊的我,苦思冥想,试图证明这两对观点究竟上也是不精确的。
当时,我根基上的设法是如许:人类交换、学习各种文明和知识,需求利用到说话;人类独立思虑,缔造出各种文明和知识,也是需求利用到说话的。
此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场”。“场”这个观点在当代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遍及,但是谁能够清楚地奉告我,究竟甚么是场?我们能够观察到它所产生的物理效应,但是没法观察到它本体的存在,这不就是一种近似于“幽灵”的存在吗?
因为各种百般的启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近三年,最后的设想,还是让这本书前后两部分的气势,显得有一点分裂。
高中期间,压抑而无聊的我,破钞了很多的时候来思虑这个题目。我发明,纯真用如许的体例停止思虑,有两对观点很难将其恍惚化:“有”和“无”;“物质”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