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隋风飞扬 > 第378章 皇帝的试探

我的书架

唐令则仍对峙之前的定见,安慰杨勇道:“圣上命殿下伴驾同业,留晋王居京监国,虽有违常例,然也不为不成。下官觉得,殿下只需遵旨行事,伴随圣上、娘娘前去仁寿宫避暑就是,大可不必妄加揣摩圣意,更不成轻举妄动,自启祸端。”

杨勇摆布难堪,低头沉吟移时,方叹口气,说道:“那就等等吧,看会不会有朝中大臣替本宫仗义直言。”

杨雄还欲再劝时,杨坚已叮咛他道:“归去处内史省的吏员传达朕本日对你说的这话,命他们各安职守,不消再上章劝朕窜改主张了。”

“连你都不敢向朕直言附和另立阿么为储君,更甭说朝中其他的人了。何况,朕只是念及阿么比见地伐年青几岁,更耐得住长安城里的酷热,想要他多替朕分担一些朝务,并没有别的意义。”杨坚半虚半实地向杨雄解释道。

“令则,火都烧到眉毛了,你是要本宫坐以待毙,坐等父皇下达另立储君的圣旨吗?”杨勇急得拍案大怒,胀红着脸斥责唐令则道。

除杨雄以外,前后向杨坚上章,提出质疑的另有左卫大将军元敏、吏部尚书牛弘等朝臣,就连在外任职的建康总管达奚长儒、承平公史万岁等人也给杨坚奉上了奏章,力劝杨坚不要再行废立之事。

杨勇极力按捺着极度发急的表情,告急调集唐令则、萧子宝等几名亲信臣僚来宜春殿商讨对策。

实在,不但唐令则、萧子宝看出了杨坚本年避暑前突破往年通例,成心留下晋王杨广居京监国,是为了摸索朝中众臣对天子另立储君的反应,并且当时在长安朝中居官的大多数朝臣都体味到了天子的这一企图。

杨坚则除了向本家兄弟杨雄劈面交代转告其部属不要再上章劝他窜改主张以外,对元敏、牛弘、达奚长儒等人的统统上章一概不予答复,还是遵循既定的路程,待杨广从并州赶回长安的第二天,就带着太子杨勇前去仁寿宫避暑去了。

“又是安守本份!你除了要本宫安守本份以外,就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吗?”杨勇此时哪还能安份的下来,极不耐烦地冲唐令则摆摆手,表示他退下。

这是因为,隋朝建立的前后数十年间,对中原王朝构成最大威胁的便是北方的突厥,为此,自开皇六年起,杨坚采取高颖等人的建言,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在河北道治下的幽并定代诸州修建了十多座可供二十万军队食用起码三个月的粮仓,以随时对付北境局势的窜改。

固然近十多年来,北境的局势还算根基安稳,但杨广深知,河北道这十多座粮仓中储放的这些粮食对确保北境安宁的计谋首要性,以是,在率军安定东突厥海内兵变后,他并没有急于返回长安,而是持续留在并州,会同汉王杨谅一面彻查粮仓被焚事件,一面上章要求朝廷从各地敏捷集结粮食运往河北,确保北境的安然。

杨雄既是杨坚非常信赖的本家兄弟,又位居朝中宰辅,在接到天子要留晋王杨广在京监国的诏旨后,他并没有上章提出本身的定见,而是采纳了更加直接的体例,入宫求见杨坚,劈面向他提出了本身对这件事的定见:“臣弟觉得,圣上离京,由太子留京监国已成常例,若圣上已决意行废立之事,无妨直接下达另立阿么的诏命便是,不宜含糊行事,形成朝野混乱。”

对父皇杨坚作出的这一与朝廷常例不符的决定,身为当事人的杨广本也想上章要求父皇收回成命的。但是,在高颖罢相后,已代替他的位置改任尚书左仆射的杨素却派人给杨广送来了一封密信,在信中叮咛杨广千万不成错过此次回京监国的大好机遇,并向他表示这也是皇后的意义。杨广接到杨素的密信后,遂将已写了一半的奏章撕毁,遵循父皇的旨意告别汉王杨谅,返回长安监国来了。

推荐阅读: 大夏第一太子爷     地球上最后一个修道者     夺嫡     总裁强势宠:甜妻,有喜了!     无敌逍遥战神     恋恋到白头     治愈系恐解     一念顾情深     倾世武姬     幸得回首君犹在     地球之父     心者振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