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公、炕母”很快便烧成了灰烬,她把灰用红纸包起来,压在拔步床褥子底下,说道:“炕公、炕母永久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安然安。”
只见收生姥姥又将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宇文小少爷的脑门上,意味性地炙一炙。拿着篦子在他那没几根头发的头上梳了几下:“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半子)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
这几句话说的太直白,要不是谢安亦定力好,她真会忍不住笑出声音来。
收生姥姥手上的行动没停,直听她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甚么“先洗头,作贵爵;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她说得一套一套的,谢安亦听着新奇,不由竖起了耳朵。
说完,将宇文小少爷托在茶盘里,用事前筹办好的金银锞子和金饰往他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
洗三典礼这就算差未几结束了,宇文夫人把娘娘码儿、敬神赋税连同香根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收生姥姥将宇文小少爷用襁褓裹好,归还给一旁的奶妈。
“早儿立子!”收生婆婆又说道。
奶娘抱着宇文小少爷站在一旁,谢安亦细心看了看襁褓当中的小婴儿,果然看着瘦肥大小的。固然大厅里有些声响,但是涓滴没有影响到他。他闭着眼睛,小嘴嘬了嘬,睡得很香。
待世人都“添盆”后,收生姥姥一手抱着宇文小少爷,另一只手拿起一旁的棒棰在盆里搅了搅,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调皮儿,唏哩呼噜都来啦!”
用好了午膳,大师又一起来到孟玉婷的铭心院。本朝洗三礼只女子参加,故前来贺礼的男人们并未在场,只在前院由宇文昊德作陪喝酒作诗。
话音刚落,便将宇文小少爷身上的襁褓拆开,将他放入盆中沐浴。一个小婴儿本睡得好好的,俄然受凉,大哭起来。谢安亦之前听周嬷嬷说过,这叫“响盆”,非常吉利。
李氏仿佛没有听出爱墨话中浓浓的调侃味,持续堆着笑说道:“我是秀丫头的嫡母,早就听秀丫头提起过礼亲王妃,说与您一见仍旧,是手帕交。”
爱墨跟了谢安亦这么多年,天然看得出她的心机。见她不肯意理睬李氏,张口说道:“叨教这是哪家的夫人啊?如何看着面熟?”
就如许,大师依尊卑长幼各自往盆里添些东西,每次收生姥姥都能说出些吉利话,让宇文老夫人和宇文夫人非常高兴。本家添完,按尊卑第一个就该是身为礼亲王府的谢安亦了,她将事前筹办好的金银锞子和项圈镯子放入盆中,又换来收生姥姥连续串的吉利话。
她又走到床边,用铜筷子夹起“炕公、炕母”的神码,用火扑灭说道:“炕公、炕母本姓李,大人孩子交给你;多送男,少送女。”
谢安亦心说这情面商如何这么低,她这么不招人待见莫非本身不晓得吗。
宇文夫人净了手,上了头香,膜拜叩首。随后,收生姥姥也跟着拜了三拜。接着,便又老嬷嬷将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统统礼节用品均摆在拔步床上。
宇文老太太赞美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就轮到宇文太太了。宇文太太也往盆里放了个银锞子,别的又添了些枣儿和栗子。
李氏天然也要添盆,只是她只添了一小勺净水和几个花生,半吊钱都没出。有收生姥姥在天然不会让场面难堪,可不管收生姥姥的吉利话说得有多么好听,世人还是将李氏看低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