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固然一定能赛过李玄都,但贤人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此番传道李玄都,便是有恩于李玄都,便安然受了李玄都这一礼,各自浅笑不语。
李玄都立时诚惶诚恐道:“大天师实在过誉,长辈愧不敢当。”
一行人持续往“佛城”而去,离得尚远,便已经看到那座建于半山腰上的“佛城”,如一座庞大非常的梯田,层层漫衍,各殿宇层次清楚,在太阳的晖映下,无数金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好似佛光普照十地八方,愈发衬得这座“佛城”仿佛是西方极乐天下的佛国普通。
其他宗主神采各别,却又无人出声。毕竟一世人的年纪都已经不小,唯独李玄都最为年青,人生不过百年,这江湖终究还是年青人的江湖。再看各自弟子,倒是难有与李玄都相提并论之人了。
李玄都凝神细观各别佛像。有立佛、卧佛、坐佛,佛有各态,有佛持恐惧印,有佛持内狮子印,有佛持莲花印,有佛持外狮子印,有佛持内狮子印。菩萨如林,有菩萨持宝瓶印,有菩萨持内缚印,有菩萨持外缚印。佛陀菩萨中另有五大明王,居中不动明王手结不动明王印,宝相寂静。在崖壁左边,有天女飞天,在崖壁右边,有护法伽蓝。左下方有诸罗汉,右下方有金刚天王。诸佛之下,是天人八部众。
悟真双掌合十:“善哉善哉,李宗主乃是有大慧根之人。”
固然佛道合流,但也有佛道之争。三位道家真人见三位佛门高人借着静禅宗石刻点拨李玄都,显现佛家之能,自是不肯被比了下去,因而心有灵犀地前后开口,诵道家的丹道口诀。
真言宗法定大师则道:“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安闲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统统,应观法界性,统统唯心造。”
最上方的是畴昔燃灯古佛,最下方的是第五佛弥勒菩萨,因为弥勒佛是将来佛,弥勒期间还将来到,以是此时还在兜率院内为菩萨,又称弥勒佛祖、东来佛祖。
李玄都先是一怔,继而一喜,立时记下。李玄都本日可谓是收成颇丰,先是旁观石刻有感,得三位佛门妙手点拨,后又得三位道门真人指导,对于他所学的“大宝瓶印”和“太上丹经”大有裨益。
说罢,他抢先向下落去,其他十一人也随之向下飘落。刚好落在静禅宗的庙门之前。
最西方的是阿弥陀佛,佛门弟子以为,阿弥陀佛主如果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天下,离开磨难的循环,故亦号接引佛,无量光、无量寿佛是也。在接引佛身边又有大勇局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乃是西方三圣。
最后是年纪最长的万寿真人道:“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想到这儿,这些宗主都不由暗自感喟。也有民气中暗道:“若论收门徒的本领,大剑仙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人,六位弟子,个个拔尖,且不说当年的司徒大先生和海石先生,便是厥后的李玄都和李太一,也都是极其短长的后起才俊,幸而司徒大先生早亡,李玄都也分开了清微宗,海石先生和李太一又是桀骜不驯,不平管束,如果他们师徒七人同心合力,这今后的江湖便真是清微宗的天下了。”不过再转念一想,这也是道理当中,自前人杰,哪个肯屈居人下?大剑仙的这六位弟子个个都是人杰,天然不肯居于人下,可清微宗的宗主大位只要一个,迟早要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