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这下子除了兵部以外的文官部分又都没表情事情了(实在兵部的人也没有表情,但是有允熥在呢,得好好干活)。并且这回是最严峻的。允熥的表示,不但是在比来的表示,还包含之前的表示,都显现出他对于儒家,对于文臣不那么正视;当然在嘴上允熥也说过以儒家学说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但是绝大多数文官又不傻,他们会透过征象看本质,当然看出允熥对于文官不那么正视。
茹瑺道:“廖兄所言有些事理,但实际上一定会呈现。历朝历代,为安在建国以后的君主均方向我等文臣?岂是因为他们天生爱好?宋太宗技艺高超,不通文墨,好武功,但仍重文轻武,这是因为重用文官合适他的好处啊!普通建国之君,声望甚高,赛过众将不在话下;但二代今后多生于宫廷,善于妇人之手,大将岂会心甘甘心折他?若武将权威太重,则有兵变之忧,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明证。东汉不竭压抑外埠武将,尽出兵权于内,也是为了防备武将兵变。但厥后外戚擅权。引来董卓进京,乱了大汉四百年江山;晋代接收东汉经验,将军权俱委于宗藩亲王,成果不过二代,就产生了八王之乱,激发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唐朝寻求文臣武将、宗室外藩的均衡,成果产生了安史之乱;宋朝接收历朝历代的经验,与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以有宋一代未有兵变。以是挑选文官当政是历代君王尝试了各种体例以后终究的挑选,并不以君主本身的志愿产生窜改。三殿下现在还小,不通世事,比及殿下真的继位为君的时候,就会自但是然的正视我文臣了,即便将来真的在偏僻之地封王也不会影响我等文官的职位。”
廖升说道:“在坐的都是老友,我就直言了。这三殿下喜武厌文,又倡导分封之礼,若将来继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