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泰初,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
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当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转头!”重阳祖曰:“君何不转头?”郝忽惊奇!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贯穿,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从祖师。入昆仑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报告,远迩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象(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暮年又写了《泰初集》一书,以卦图论述得道成仙的法门(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后乃成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弓足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广宁通玄泰初真人,后武宗时加封为广宁通奥妙极泰初真君。世称华山郝祖,传播华山派。
谭处端所创的拳法——“南无拳”至今仍传播,并在申请中国非物质文明遗产庇护。
王处一
号清净散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辅二年戊戌春,母梦七鹤舞于亭,一鹤渐入怀,觉而有娠,至己亥正月五日乃生。孙姑性慧聪明,暖和慈悲,柔淑贞懿之态,严于礼法,挺乎天然。长适马丹阳,克尽妇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阳祖为师,筑全真庵学道。重阳祖欲度仙姑,
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以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寂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蒲月二旬日生。师儿经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村夫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现在一也无。整天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那边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畴前统统醉中人扶之语,何故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工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厥后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打水以沃之重生。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唯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弓足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天子封号:丹阳抱一有为真人。武宗天子加封:丹阳抱一有为善化真君。
始创于中国金代初年。初创人王喆(1112~1170),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处所朱门,暮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布道。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1、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建立。该教教义受期间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品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典范。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以为修真养性是羽士修炼独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肠平静,才气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还规定羽士必须削发住观,严守戒律,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对犯戒羽士有峻厉奖惩,从跪香、逐出直至正法。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获得大生长。邱处机于1219年远去西域行宫朝见成吉思汗,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玄门。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构造生长到极盛。厥后虽因与佛教辩论失利而受打击,但在全部元朝全真道一向保持生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