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值士隐走来闻声,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要儿孙忘不了!
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当下即命小童出来,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难道大快之事耶!“
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
伉俪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惟,是以日夜哭泣,几近未曾寻死。
那僧道:“向来几个风骚人物,不过传其大抵以及诗词篇章罢了,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罢了,并未曾将后代之真情宣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出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分歧矣。”
这里雨村且翻弄册本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家往窗外一看,本来是一个丫环,在那边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端倪腐败,虽无非常姿色,却亦有动听之处。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谨慎,导致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敬儿孙谁见了?
周杰轮一看,吓得忙开口:“众位姐姐,我不要酬谢。只是口渴,润润嗓子,我这就讲。”
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
今见半子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另有折变地步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过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是以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老婆与两个丫环投他岳丈家去.
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冒昧.今既及此,愚虽鄙人,`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合法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措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怀,还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半夜,二人方散。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那僧笑道:“你放心,现在现有一段风骚公案正该告终,这一干风骚朋友,尚未投胎出世.趁此机遇,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本来是块光鲜美玉,上面笔迹清楚,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前面另有几行小字。
道人笑道:“你解,你解。”
因这甄士隐禀性澹泊,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品德.只是一件不敷:如本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要一女,侞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来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无何如,少不得依托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另有两个昔日的丫环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固然日日抱怨,也无可何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