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集会是帮手天子统治天下的决策构造。军国大事经政事堂集会商定,奏请天子最后讯断;奥妙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起落任免,只在政事堂群情,他官不得与闻。在政事堂(或中书门下)议事的几位宰相中,有一名是首席宰相,称为“在朝事笔”。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他们之以是能擅权用事,一个首要的启事,就是他们耐久窃居了“在朝事笔”的职位。安史之乱后,肃宗鉴于相权集合而形成小我专断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笔的轨制,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轮番秉笔,其企图明显是在于制止宰相擅权,但德宗今后,这个轨制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天子(另有中晚唐期间的寺人)的态度的。
唐朝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干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布履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贰言,能够封还重拟。凡中心各部、寺、监及处所各部分所呈上的奏章,首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承认今后,方送中书省呈请天子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以为批答不当,也可采纳点窜。唐太宗非常正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阐扬的感化,他曾多次称中书门下为“秘密之司”。《资治通鉴》卷192记录:他于贞观元年十仲春对群臣说:
唐朝的官制根基是因循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略皆沿隋故。”
3、尚书都省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民气所见,至有分歧,苟论难来往,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之前正三品),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后复古称。中书令为一省之首官,《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费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为中书令之副,参议朝廷大政,临轩册命,若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他们能够就省内所会商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颁发本身的开端措置定见,并签上本身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省内的定见经中书令、侍郎堆积后,再托付中书舍人,然后按照天子的意旨草成制敕,这个专门卖力执笔草诏的舍人称为“知制诰”,其他舍人也要别离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当挑选一个资格最老的,称为“阁老”,卖力措置本省琐事。舍人六人分押尚书省六部,并帮手宰相判案。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就有一个门通往中书舍人办公厅,宰相常从这个门颠末,找中书舍人咨询政事。据《旧唐书·常衮传》载,代宗大用时,常衮为相,才把这个门堵死,“以示尊大,不相来往”。肃宗时,常以他官知中书舍人事,《新唐书·百官志》说当时因“兵兴,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曹之奏。”直至武宗会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再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但这一轨制在当时仿佛未当真履行过。唐朝的中书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仰慕的清要之职,所谓“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是跃居台省长贰乃至入相的一块首要跳板。别的,中书省的属官另有起居舍人2人,从六品上,《新唐书·百官志》云:“掌修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通事舍人16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诸礼节。四方蛮夷进贡,也由通事舍人接管呈进。军士出征,则受命劳遣,并每月慰劳将士家眷。又有主书4人,从七品上。主事4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2人,右谏议大夫4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