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又喜又疑,从速催促着回府要刘墉将纸拿出来。
刘墉听后,点点头道:“卫伯觎好文采啊!只是烦劳蜜斯,为刘墉改上一改?”
刘墉下定决计,拿出笔在纸上画了张草图,又叮咛将木工叫来。那木工是第一次见到这类式样的东西,迷惑地问道:“公子这是何物?”
“可要刘墉派人帮手蜜斯。”
数今后,刘墉回到洛阳,招小怜小爱两小丫头问道:“小怜小爱,你家蜜斯还好吗?”
“就说卫觊卫伯觎献计给刘墉,刘墉感觉治书侍御史之策甚好,故转呈丞相,望丞相采取之。”
刘墉笑道:“何需竹简,刘墉处纸张颇多,蜜斯固然用便是。”
看着那白净、坚固而丰富的纸,蔡文姬欣喜不已,却仍有些思疑隧道:“这纸虽大不不异,不过真的能够防蛀?”
刘墉笑了笑道:“蜜斯尽管照此点窜便是,刘墉自有事理。”
蔡文姬听闻眼睛一亮,欣喜道:“公子所言极是。妾身现在还记得八百来篇,这便写将出来。”据史乘记录,蔡文姬归汉时虽已离家十数载,却仍能记得此中四百多篇,真是影象力惊人。
卫觊见刘墉所行主张与本身如此近似,更可贵的是如此亲民爱民,当真是喜出望外,躬身说道:“下官领命。不知将军对报告有何要求?”
刘墉还在考虑如何对蔡文姬答复呢,卫觊已经将拟写的奏章呈送了上来。刘墉不由感慨卫觊办事效力之高,也证明他的确是个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的好官。
“伯觎兄,请等一等。敢问蔡中郎府上可安好?”
刘墉刚舒口长气,却听蔡文姬问道:“公子可知奴家故居还在否?”
刘墉柔声安抚道:“事已至此,蜜斯切莫过于哀思。”又劝道:“听闻蜜斯博闻强记,一目十行,不如将记得的书默写出来,也能挽回一些丧失,弥补一些缺憾。”
刘墉想着本身进城时所见,此事虽已过近十年,但是全部洛阳城还是到处残垣断壁,一遍狼籍,不消说也晓得是如何环境了。刘墉叹了口气,道:“国度不幸啊。刘墉明白了,伯觎兄请。”
卫觊听刘墉说出这番话喜极而泣,冲动道:“卫某早有此意,刘将军体恤百姓之苦,卫某代众百姓多谢将军了。”
“公子要如何点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