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图说:中岳蒿山,在西京河南府登封县,是寇谦真人得道之处。女几、少室二山为副。岳神姓恽讳樊,封号“中天崇圣帝”。中岳者,主天下地盘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种,管此事也。
北岳恒山图说: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咢,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天下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
五岳真形图概说:盖闻,乾坤以内,五岳者谓之神。五岳当中,岱岳为其祖,莫不该其造化。生于浑沌之初,立自阴阳,镇乎乾坤之位。且五岳者,古经云“分掌天下人间等事”。
五岳发源于当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奠联络在一起的。五岳一词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礼记》“王制”记录:“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这里的五岳并没有列出详细山名。东汉的郑玄对《周礼》的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
这幅图,或者说此中的标记,是目前我国玄门文明研讨首要文献和玄门典范调集《道藏》中,仍然传播于世的前人作品。因为这五个标记,不但见于书目抄绘,更见于诸器,如金饰(平常穿戴器具)、鼎器(礼器)、砚台(文房器具)、石碑(用处不明)等等中,历经近两千年,悠长不衰,故没有被滚滚汗青所埋没。
“哈,竟是崇光塔神童李道长,本日倒是瞧见真人了。”李煦宁转首望去,却见一大和尚飘但是来。
五岳详细山名见诸笔墨并获得官方确认,是在秦汉期间。《尔雅》“释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书?大传》都记录了五岳别离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此中的霍山,又称衡山。《汉书》的“郊祀志”载,汉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颁诏,正式肯定东岳为泰山、华山为华山、南岳为霍山(即衡山)、北岳为常山(即恒山)、中岳为嵩山。由此可见,肯定这五山为五岳,能够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期间,最晚也在西汉期间。
但是,汗青上所称的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其所指的并不是现在的山西恒山和湖南衡山。此中北岳恒山在汗青上耐久都是指河北省曲阳的大茂山(古称恒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恒山所代替。而南岳衡山旧指安徽的天柱山(古称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湖南衡山为南岳。
东岳泰山图说: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在兖州奉符县,是成兴公真人得道之处,长白、梁父二山为副。岳神姓岁讳崇,封号“天齐仁圣帝”。岱岳者,主于天下群众官职及定存亡之期,兼注贵贱之分、是非之事也。
李煦宁行出板屋,遥遥执一手礼,道:“”
五岳是太古山神崇拜拜、五行看法和帝王巡猎封禅相连络的产品,后为玄门所担当,被视为玄门名山,它们是:指东岳泰山、华山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有人以为,五岳来源于中国的五行思惟与山岳、以及对山神的崇拜。传说盘古身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固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因为矗立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前人眼中格外险要。加上很多名流雅士的祭奠、修行和到访,留下遗址,大大增加了五岳之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