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言分歧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但是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正报酬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实在不恤其文,是以毕生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冬烘之谓也。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陋劣,曲直有以相县矣,但是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觉得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此之谓也。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本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人之所觉得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但是人之所觉得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状亦二足而无毛也,但是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交之所觉得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雌雄而无男女之别。故交道莫不有辨。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以形状色彩,而知其休咎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堪心,心不堪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有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有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是非小大,善恶形相,非休咎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是治乱者异道。”而世人惑焉。彼世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贤人何故不成欺?曰:贤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里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以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当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固执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别离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曰:“唯正报酬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