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论白日早晨、行住坐卧,常常如许察看。就明白了,本身身材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反响。若说这个身材存在,到哪都不成见;若说身材不存在,清楚就一向在面前。诸佛法身,也是一样事理。
4、循序渐进的证悟
念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为甚么如许说呢?因为认识无形,佛无形,佛无边幅。若能明白这事理,就是放心。常忆念佛,不起攀登心,那么统统相状便毁灭,划一无辨别。进入这境地,那么忆念佛的心也逐步消逝,不需求再向进步阶了。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如何作是观行?道信禅师答复: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这里只是简朴阐述‘放心’,若详细解释不能说尽。此中善巧,都出自心性方寸。这里通过假定发问,来为将来有迷惑的修行人开示:
、要晓得,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呼应行动、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呼应行动、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呼应行动、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呼应行动、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修行人若能把心完整修清净,就能晓得如来永不说法,这就是具足多闻。闻的意义,就是完整无相状。以是经文记录:‘缘于众生有无量种根性,以是说法无量;因为说法无量,以是也叫无量义。’无量义,都是出于一法。这一法,没有相状。没有相状,就是实相,就是完整的清净。这是实话,这就是证悟。
道信禅师答复:正因为如来的法身清净美满,以是统统万相全都在这法身中闪现,而法身并偶然在运作。就仿佛水晶镜吊挂在高堂,统统形象都闪现在镜中。镜子没故意,以是能闪现各种形相。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体例:1)晓得心体。心体赋性清净,心体与佛不异。2)晓得心的应用。运用心,生起宝贝;心的运转,长久在沉寂中;统统猜疑全都明白。3)常憬悟,不断息。心憬悟后,便明白统统都是无相。4)常察看身材是空寂的,身材表里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材,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停滞;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挪动。不管在静态还是温馨中,常保持专注。如许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近似上述表示,那都还只逗留在相状上,未证得至心。得至心的人,对本身的认识了了清楚。久后,此人法眼天然开启,善能辨别不实在的和弊端的。
我(担当)这法门的纲领,是根据《楞伽经》记录:‘诸佛心第一’;又根据《文殊说般若经》记录:‘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1、用心念佛,入一行三昧
《华严经》记录:‘普贤菩萨的身相,如同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一样事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如许修行,不管身行、内心、抬脚落脚,就常在道场。言行举止,都是菩提。
这般详确推究,就晓得眼睛瞥见的,镜子映出来的,本来就长久空寂。镜子辉映、眼睛辉映都是一样。将这个事理,考虑到鼻、舌等各感官,事理也是一样。要晓得,眼睛本来是空的,瞥见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闻声的声音是身外物。鼻子闻到的气味是身外物。舌头尝到的味道是身外物。认识感遭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材感遭到的触觉是身外物。如许察看,就是‘观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