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第8章 注释
[21]孙吴立国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汉四十二年。
[2]三种定见的说法是钱穆先生提出的。
[17]以上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9]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称为“张道陵的门徒,吕洞宾的师兄”,是曹聚仁先生的说法,见曹聚仁《〈三国演义〉史事的实在性》。
[2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33]见《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豪杰记》、《后汉书·吕布传》、《后汉书·孔融传》、《三国志·太史慈传》。
[19]见《三国志·黄权传》。
[40]见《三国志·荀攸传》。
[20]见《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蜀记》。
[12]请参看《后汉书·逸民传记》。
[31]以下阐述均请参看田余庆先生《孙吴建国的门路》一文,详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18]见《三国志·谯周传》裴松之注引《蜀记》。
[25]见《三国志·武帝纪》。联军被称作“关东义兵”,是因为他们当时都在函谷关以东。
[8]以上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17]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6]见《三国志·陆逊传》及裴松之注引《吴录》。
[6]见《三国志·毛传》。
[29]刘备事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1]见《三国志·鲁肃传》。
[35]见《三国志·先主传》。《三国演义》移花接木,让曹操称袁术“冢中枯骨”,是不确的。如果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说“吾迟早必擒之”?请参看陈迩冬《闲话三分》、拙著《品三国》。
[4]见《三国志·武帝纪》、《董昭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
[5]请参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6]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纪》和《豪杰记》。
[20]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自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所谓“五虎大将”实在只要这四人。景耀三年(260),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也没有赵云。后出处于姜维等人打抱不平,赵云才在第二年被追谥为顺平侯。
[19]董卓入京,是在这年八月庚午,换天子则在玄月甲戌。
[28]见《三国志·蒋济传》。
[37]《三国志·先主传》曾高度评价刘备入蜀今后的人事安排:董和、黄权、李严是刘璋的旧部,吴壹、费观是刘璋的姻亲,彭羕曾受刘璋的架空,刘巴则为本身所忌恨,却“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成果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功”。《三国志·张裔传》则称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成以无功取,刑不成以贵势免,此贤愚之以是佥忘其身者也”。
[37]陈迩冬先生《闲话三分》说,如果刘备、董承他们“立券书名”是实,并且曹操征刘备就因“衣带诏”一案而起,那么,曹操在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和关羽今后,就不会那么客气了,也不会由着关羽带着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是以陈先生以为,就连这个“衣带诏”,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捏造,也很难说。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则说:“董承本来是牛辅的余孽,那里是甚么公忠体国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会讨托董承呢?这话怕靠不住罢?”请参看拙著《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