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十大禁毁小说文库 > 第92章 樵史演义(29)
拜祷已毕,史阁部回衙门去。连夜草成血本,刘湘客赍上南京,乞救兵去。未知如何。有诗为证:
马士英忽接了檄文,重新一看,又听得说是监军黄御史做的,又恼又慌,寝食都废。有刘洪起奏:“清兵乘势南下,无人敢遏。恐为南京之忧。”他也全然不睬。又有王永吉奏:“徐镇孤危援绝,势不能存。乞敕史可法、卫胤文共保徐州,方可保全江北。”马士英竟不票本。一意只怕左兵害他,把边事反看缓了。
到了第四日,清帅假说奉旨调黄总兵到。史可法从城上缒人下城扣问,说黄总兵领来精兵三千,留二千在外,筹办厮杀;放一千入城,同守城池。史可法信了是实,从西门放兵入城。那兵逢人便杀,才知不是黄兵,倒是清兵了。史可法在城上见之,拔剑自刎。总兵刘肇基救住,同缒下北门城墙下,引四骑叛逃,不知死活。恰是: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
本日矢贞骑箕尾,往从先帝更何惭。
身骑箕尾弃世上,气作江山壮国朝。
常将血剑叩而镡,忍死拼生鏖战酣。
十九这日,俄然召对。当有大理寺卿姚思孝、尚宝司卿李之椿,合词请备淮、扬;给事中吴希哲等请先防淮、扬,而次及凤、庐。弘光面谕马士英道:“左良玉虽不该发兵,以逼南京,然看他本上的意义,原未曾背叛。现在还该守淮、扬,不成撤江防兵。”马士英大声指众官道:“这些朝臣,皆左良玉死党,代他游说,其言决不成听。臣已调刘良佐的兵马,本日渡江。宁肯君臣皆死于清兵之手,不成受左良玉殛毙。”张目大喊道:“朝臣有异说者立斩!”弘光愀然不乐,拂袖回宫。吴希哲退班,朗朗地对众官道:“贾似道弃淮、扬矣,吾辈死无葬身之地。何如!何如!”朝臣多有泪下的。恰是:
苗、刘只怕韩兵至,一任淮南夜渡师。
当时刘泽清已逃,文武在任的,躲得影儿也没了,另有马前投顺的哩。只要侍郎卫胤文,抗节不平而死,清帅买棺殓葬。有诗为证:
那月二十三日,清帅率众渡淮,如入无人之境。淮安人尽行归顺。有一秀才嚷道:“我淮安人没用,也不消说了。如果镇兵有一个把炭篓丢在地下,绊一绊他的马脚,也还算豪杰了。”大哭一场,投南门外城河而死。不知姓名,也不知他家在那里。有诗为证:
《蝶恋花》
阁部精忠真贯日,藩臣犯顺非甘逆。
一声河满频倾泪,三叠阳关懒寄书。
且说清兵已到淮北,声气甚紧。惊得个刘泽清就像小孩子怕猫咬,魂飞胆落了。纵兵大掠,淮安城里城外,无不受害。囊括辎重,连夜西奔。阁部史可法咬指出血,写血书一纸。令参谋刘湘客星夜进京,要兵部大堂密奏:须早早出兵救济,若迟,不但淮安不保,只怕扬州有失。兵部、马士英怕的是左兵,全不以清兵为意。道左良玉恐有亲信为内应,实实可危;清兵有长江通途,料然不能飞渡。
当时史可法统兵驻扎扬州,上一本恭请召见,面言东宫处罚,以息群嚣。弘光批道:“两警方急,卿用心摒挡。待奏凯后见。”史可法叹道:“奏凯二字,天子看得轻易。这等提及来,面君不知在何日!”说罢不觉泪下。次日连上二本,一本为清骑分路南下,镇将常日拥兵糜饷,有警一无足恃。又一本为李成栋避敌,弃地南奔,使镇将大家如此,长江虽险,竟可飞渡。马士英怕分了弘光保安庆一带的心,付之不票,反把江上捷报奏了弘光。其刘孔昭、阮大铖、朱大典、黄得功、黄斌卿、黄蜚、郑彩、方国安、赵民怀、郑鸿逵、卜从善、杜弘域、张鹏翼、杨振宗,俱赏银币。彼时太仆寺丞张如蕙丁忧出京,着留其所携行李充饷,连返来盘费都夺了他的。朝里纷繁群情,计无所出。午后忽奉旨意,王永吉改总河,兼督淮安凤庐;钱继登兼抚扬州;田仰撤回另用;卫胤文事定再议。参政马鸣霆驻扎江阴,副使印司寄住京口。杨文骢专监镇军,凡逃军南渡,用大炮打回,不准过江一步。不像防清兵来袭,倒像防史可法入朝奏事,万一翻局。可虞的,与天启年间魏、崔不准阁部孙承宗进北都城普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