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难堪,谁敢兴之?”
唉,又一个说反话的马克思啊。找不到前程,也不肯如老马般号令叛逆,就只能编出这类书来骗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别人;别人不与,必向之以兵。但是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城不浸者三版”是甚么意义?看不懂。看不懂也没干系,联络下文就清楚了,总之是围攻赵国而胜利在望。此时又呈现小人,名字很古怪的一小我,看名字即不像好人。此人思疑韩魏必反的证据,竟然是“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赵国好歹是晋国的一部分,大师提及来都是一国人,竟然搞得“人马相食”的悲剧,有点知己的人还笑得出来?不管韩魏国君究竟如何想,这个时候不笑是普通的,笑反而是奇特的。但是这个小人的心机,还真真与众分歧。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以是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朴重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但是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但是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贤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贤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觉得善,小人挟才觉得恶。挟才觉得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觉得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未几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敷,乃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前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楼主:时候:2011-09-2412:31:38
想来想去,宗子和邯郸都不太可靠,最后想到了老都城晋阳,那约莫是晋室的发源地吧,崇高的遗存,至今还剩下多少呢?如果老先人们多向希腊人学习,塑点“虞神”的石像铜像多好啊,特别是该当在主神中间多搞一些“小神”,比如文殊普贤张龙赵虎啥迪,这才气显出上帝之子的严肃来。你又造神又不敢包装,人们如何会来劲呢?时候长了,谁还记得住武王姬发在**以后梦到的那三个“yu”呢?唉,这些汗青遗留题目,是小襄子想窜改也窜改不了的啦。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半夜令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当然,韩魏这两个滑头,谈拢不谈拢一定是最关头的,他们一向在等候的机会,是亲眼看到襄子军队“救水而乱”。如果襄子没乱起来,或者反而赵国乱得更快,那么他们的态度或许又有分歧。(重视此段笔墨中的“襄子”指的是赵国国君,非晋君。连名字都要起成一样的,功利之心昭昭然。这类毫无气度的民族,最后被秦灭掉真是再普通不过,蔺相如廉颇白起之类的故事,拿来解解闷也便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