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觉得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十二年戊午,公元前三零三年彗星见。
赵武灵王纳吴广之女孟姚,有宠,是为惠后。生子何。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公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法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实在。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成得也!”齐王许张仪。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惊骇,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摆荡,唯大王成心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但是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摆布。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赵王伐中山,中老虎奔齐。
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门客常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觉得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固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成。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令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堪者得其所求。如果,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惹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有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十三年己未,公元前三零二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
秦王使甘茂诛蜀相庄。
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