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寇准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向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向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身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光义以皇弟成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另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是以太宗传位,就面对两个挑选:立本身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普通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今后朝野高低很少有人再敢群情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密意地问道:“你如何现在才返来”寇准答复说:“我是被贬之人,不待召见是不能回京的。”太宗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太宗此次召见他的目标,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答复太宗的题目。他奉告太宗:为天下挑选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寺人)筹议,也不能与近臣运营;应挑选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摆布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以为襄王能够,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功高名重
澶渊之盟本身并不值得称道,但在此次战役中,宋军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熟谙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群众是不成轻侮的。今后今后,契丹就不敢策动大范围的入侵。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疆兵戈宁息,贸易繁华,群众糊口安宁。从主动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功冠朝臣,朝野高低有目共睹。正如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曾在《澶州》一诗中所称道的:“欢盟今后至本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
朴直多智
寇准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真宗对寇准非常恭敬,引发让步派官僚的嫉恨。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让步派首级,对寇准更是恨之入骨。一回到东宫,王钦若就开端对寇准发挥诡计。在一次退朝以后,他乘机对真宗说:“陛下恭敬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度有功吗”真宗点头必定。王钦若说:“我想不到陛下竟有如许的观点。澶渊之役,陛下不觉得耻,反而说寇准有功。”真宗一愣,问他原故。王钦若说:“《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热诚。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觉得耻吗”王钦若见真宗不欢畅,接着说:“陛下传闻过打赌吧。那些赌徒在钱将近输完时,就尽其统统押了上去,胜负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准的‘孤注’罢了,真是伤害啊!”今后,真宗对寇准就冷酷起来。
寇准分开东京,在河南、陕西等地作了多年的处所官,朝中大权落人王钦若、丁谓一伙人手中。丁谓与王钦若一样,也是一个长于奉迎的无耻之徒。为了博得真宗的欢心与信赖,王钦若、丁谓等人大搞封建科学活动,以捏造所谓“天书”、编造祥异等事,装点承平、利诱视听。真宗暮年卧病不起,更加科学和胡涂,对于王钦若与丁谓,的确到了言听计从的境地。
寇准归天后,经他夫人宋氏要求并获得朝廷恩准,将棺木运到洛阳安葬,路子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县时,本地老百姓沿路拜祭,传闻哭丧的竹杖插在地上,厥后都成活长青了,构成了一片竹林,先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记念这位群情奸佞,不顾身家的政治家。明朝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天涯,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以称道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