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玄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雄师,从幽州解缆,浩浩大荡,向南推动。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敌骑南下侵犯。“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个人的上层人物大多错愕惊骇。参知政事王钦如果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发起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遁藏仇敌的体例,对付仇敌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偶然抗敌,更表示得惶恐不安。只要寇准果断主张抵当,当真宗问他的定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幸亏场。寇准内心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真宗说:“不知谁给陛下出此迁都之策?罪可杀头!”他进一步提出,天子应当亲征以决胜。他指出,如果御驾亲征,仇敌自当遁去;不然也能够出奇兵打乱仇敌的计谋摆设,同时死守都城以使敌疲困,如许便可使敌劳而我逸,最后我们必得胜算。寇准的定见终究禁止了让步派逃窜避敌的主张。为了消弭王钦若对真宗的影响,寇准把他从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火线去防辽兵。
寇准归天后,经他夫人宋氏要求并获得朝廷恩准,将棺木运到洛阳安葬,路子公安(今湖北公安)等县时,本地老百姓沿路拜祭,传闻哭丧的竹杖插在地上,厥后都成活长青了,构成了一片竹林,先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记念这位群情奸佞,不顾身家的政治家。明朝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天涯,当年枯竹到雷阳”的不朽诗句,以称道寇准。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向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向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身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光义以皇弟成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另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是以太宗传位,就面对两个挑选:立本身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普通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今后朝野高低很少有人再敢群情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密意地问道:“你如何现在才返来”寇准答复说:“我是被贬之人,不待召见是不能回京的。”太宗感觉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太宗此次召见他的目标,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答复太宗的题目。他奉告太宗:为天下挑选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寺人)筹议,也不能与近臣运营;应挑选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摆布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以为襄王能够,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