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儒内法之下,朝廷和处地点这财税上的争夺,绝难停止,这才有积重难返之症。梨州未述及此症背后的治政根底,但在谈如何解症时,却还是述及三代之治,这申明梨州多少也有此感悟,认识到这不止是君王和官员欲壑难填的题目。”
汤右曾固然也没多少管理处所的经历,但身处朝堂,这“末”反而是他更体贴的题目,跟读圣贤书比起来,这才是治国需求真正考虑的题目,他可不像史贻直这类还没脱掉翰林气的年青人那般,感觉“教养”才是治国之本。
朝廷做的是大工程,办的是大事,可处所州县要修城廓,要造桥,要修沟渠河堤,要构造民壮防火防盗,这些小事朝廷管不到也管不了,只好处所处理。一些临时工程能够由处所官出面筹措,一些耐久工程,比如养更夫民壮等事情,那就得靠处所搭着正税来收杂派处理,杂派的根底就在这里。处所官贪腐,只是将的私欲又搭在了杂派上,而非是贪腐培养了杂派。
“傲慢”
“梨州大才,这堆集难返之症是看出来了,但他对此症的诊治之策,倒是陋劣。”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里说到了这个“堆集难返”之害,粗心是三代的时候,只要贡、助、彻,也就是按田亩收什物税,到了魏晋,变成租和调,租是按田亩收粮食,调是按户收布帛,而到了唐时,又多出来庸,按人头收布帛或丝麻,赋税的租庸调体系成型。
“修路造桥,治安捕盗,这不过是细枝末节,只要经心教养,民气安稳,就是挈住承平乱世之纲,这薛雪,公然只从段老头那学来吏员之术,舍本逐末”
是 由】.
恰好有门生问了,这积重难返之症,到底该如何破解?
史贻直愤怒不已,下认识地就想起家驳斥,却被汤右曾拉住了。
“听他说下去嘛……”
汤右曾话里也压着火气,黄宗羲是谁?承明续清的文山泰斗固然不仕本朝,之前明遗民自居,但“黄门弟子多时贵”,更是满清汉臣所敬佩的学问大师。明亡以后,黄宗羲对清廷还算恭敬,乃至还在修《明史》等事上诸多共同,清廷也未决计贬损他。听到薛雪如此不恭,两人都非常着恼。
“且听听他有何高论……”
“梨州对这积重难返之策,并没有完整看破”
薛雪呵呵一笑,回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圈。
薛雪一脸笃定地浅笑,肚子里却如此念叨着。
薛雪持续发着惊人之语。
“至于方田之法,更是墨客怀古,老调重弹。早前我们也讲过了,三代行封建,秦后行郡县。根底已不一样。而赋税一事,更非单只朝廷与百姓之事,之间还隔着州县官府乃至地步属权两层。方田之法只论施政工具,非论施政者和经手者为何人,那就如墨客普通,将代作朝廷和州县官府,只当是浑然一体,将天下与百姓比作白纸,肆意勾画,这不就是那般只知读圣贤书的陈腐之见么?”
“梨州以为此堆集难返之症的根结在二,一是君王朝廷无怜恤之心,欲壑难填,二是以钱以银为税,所税非所出。梨州以为,解此关键,一是以所产为所税,二是重行方田之法,此二论皆墨客之言,非治政之言。”
“我英朝新国,要引入处所,引入工商、引入农夫,大师一起来分。有人做评断,来定这饼多大多小,有人来筹议该哪些人分受,各自分受多少,有人来监督分的过程,总之要让民不觉苦,州县不穷,工商得利,朝廷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