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梁是个诚恳人,总感觉走了一趟虎台县就白得了好几两银子未免心虚,“是不是少了点?”
很快,大师便都适应了,胡家村里也有几小我与宁婉熟谙起来,第一个天然是胡村长的老婆胡大娘。胡村长身为村长等闲不到三家村来,而胡敦儒是读书人从不做农活,更不会去采山货,以是胡大娘就卖力带着胡家村送山货的人来找宁婉。
来往的次数多了些,宁婉便看出胡大娘是个非常夺目无能的人,她带着几个儿子和儿媳妇上山,在这场雨后采了几百斤的蘑菇,几十斤的木耳,另有好几对猴头菇。
宁梁听幺女如许一说,不由“噗”地一声笑了,“谁能想到我们竟也吃过这么贵的东西?一碗汤能够顶上一头猪,不,一头牛了!”
眼下胡大师送来的猴头菇很明显是方才从树上采下的,色彩纯白,没有一点枯燥后的黄色,最大的一对足有碗口大小,毛茸茸的,看着就喜人。
做买卖为了挣钱,当然是要支出辛苦的,但是也不能为了挣钱而将身材累坏了。眼下家里便有很多事情忙不过来,宁婉走时先与大师打了号召,明天暂不收菜了,又将晒蘑菇晒菜的事交给了春玲和罗双儿,归去以后也该与她们筹议着请她们帮手的事了。宁婉早看好她们两人,只是先前本身一人还能支应,但是有了胡家村的人插手以后,很多活儿便忙不过来了。
是以宁婉不知从何时起,竟感觉本身平白地多了些任务,当然这也与她从一开端就决定公公道道地做买卖是完整相合的。只要杰出的口碑,才气使得买卖悠长。
如果将鲜猴头菇晒干,变成了金黄色,一对装到精彩的匣子里,代价便是极高贵的,恰是送礼的佳品。
而它的味道,比统统的蘑菇都要鲜美。切上几片煮汤,净水中只加少量的盐,便鲜得不得了,当然清炒或炖肉也都好。
是以宁婉慎重地说:“我筹算再给胡大娘四两银子。”
猴头菇另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只要找到了一个,就在它的四周持续找,必然还会找到另一个,普通就在树的后背,两个猴头菇之间另有极细的白丝相连,非常风趣。
胡家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跨过那条山溪到三家村这边,最后的一两次浑身高低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幸亏宁婉落落风雅,对他们与三家村的人完整一样,固然查抄山货时非常当真,但是付钱的时候却非常利落。
蘑菇和木耳虽多,但也平常,可猴头菇倒是很少见的,就是宁婉在山村里长大,也没见过几次。这类东西只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多数挂在大树枯死的高枝之上,并且还要长在虫孔当中,甚是可贵。
猴头菇固然很少见,但畴昔在三家村,大师也不过当它是一样希奇的吃食罢了。宁婉还是到了赵家以后才晓得猴头菇的贵重,本来它竟是与熊掌、燕窝、鱼翅并称的四大名菜之一,她另有幸尝过一名御厨用鲜虾、干贝、鸡脯等炖出的特长菜――煲猴头菇汤,但实在也是用其他的食材突显猴头菇的鲜甘旨道。
父女二人笑嘻嘻地谈笑着,爹就问幺女,“你筹算再补胡家的多少钱?”
宁梁走出虎台县时还一向在咋舌道:“谁晓得这东西这么贵?先前我们家还吃过好几对呢,如果当时送到这里,岂不也得好几两银子!”
“我先前已经给了一贯钱,再加上四两银子,算起来也差未几一半了。如许算实在比我们其他的山货的利都要薄,只不过是因为猴头菇很贵,爹才感觉我们赚很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