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宋家三兄弟带的家人、桓凌雇来的京厨子一通慌乱,到得太阳将要下山时,终究安排齐了一桌拂尘宴。
幸亏桓凌没吊他们太久,很快便把该说的话弥补完整:“这一科少说也得考个二甲进士,才对得起我这取中你作解元的房师么。”
这里干清干净、充满情面,是他记念而期盼的……家的模样。
桓凌能给他们送来这些,便是进步了中试的机遇,不说本来就依靠他的宋时,就是宋晓、宋昀两个嫌他跟本身抢弟弟的哥哥,也要至心道一声谢。
不但不能赶,眼下弟弟返来了,还得正式报答他一回。
桓凌这趟实在是帮了他们的大忙,虽说他们兄弟不必然看几篇文章就能中试,可他们时官儿能啊!
他眺望着西厢灯火,安安稳稳地睡了,而同住一屋的宋晓、宋昀兄弟却被考官的动静激起精力,研讨起了这一科的两位考官。
先给他垫垫肚子,再叫厨房做大菜。
宋时规端方矩地站在兄长们身后,也跟着举杯敬了他一杯,含笑说:“我这些年蒙师兄教我读书作文,又从师兄手里考中体味元,兄长们要代我谢师,也是理所当然。不但兄长要谢,我也要谢师兄替兄长们租下这院子,又一向加以照顾呢。”
宋大哥争着说:“桓贤弟是我们时官儿的房师,岂能住西屋,还是我清算清算到你那边住,让桓贤弟住东间。”
除了书以外,另有给哥哥捎的苏样儿袍子、纱帽、犀带、玉钩、荷包……给母亲和嫂子们的布料和绸缎年前早让人送到家了,不过他本身来时又从苏杭、南京买了些新出的衣裳鞋袜、头面金饰之类, 等家人回籍报信时就能一并捎归去。
满院灯火透明,正堂的玻璃窗被满屋饭菜的热气熏出了一层白雾,内里模糊传来人声笑语,饭菜的香气飘了大半个院子,满满都是家里才有的炊火气。
这份大礼可重了。他们三兄弟在京里没有甚么为官的亲朋、同年之类人脉,如果本身刺探考官动静,总得比及数日以后,也可贵这么快便寻来考官的文集。
就是走水路每天吃鱼虾多,鲜菜、生果、畜禽肉类就少了,他这一起还挺馋肉的。
依情依礼,他都该住上房,没有跟着宋时挤西厢的事理。桓师兄此时倒有些悔怨将西厢清算出来——如果充公拾,明天桓家两位兄长住正房东西,他就又能和师弟联床夜话,一叙别情了。
桓凌给宋时备下的院子虽说是现租的, 翻修得却非常邃密:三进的小院子,院里就有水井, 屋里盘了火炕, 灶装在墙外,又和缓又没炊火气。正房都换上了小片玻璃拼的玻璃窗, 一间作寝室, 一间作书房。
宋时一进院子就想夸夸桓小师兄用心,不过看兄长对他仿佛有点定见似的, 就把话咽回肚子里, 进门先拿出从建阳买的新书分给大哥、二哥。
宋时听着大哥说的跟报菜名一样,赶紧拉了拉他的手说:“别的不消了,大哥,来点驴肉火……火腿夹饼就行。”
桓凌带来的酒还没温上,他们本身从集里买来的酒却已烫好了,宋大哥带着两个弟弟向桓凌敬酒,谢他这些年照顾宋时,教他读书,做了他的考官,入京后又给他们一家三口儿安排住处等等事体。
宋大哥道:“也不是我们有骨气没骨气的事儿。你看那桓给事对我们不也跟他家里那些人不一样?他毕竟是跟时官儿长起来的,大人的事也连累不到他一个孩子身上。”归正爹都放开手了,他们也管不住,今后还是让时官儿跟着他师兄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