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三次机遇 > 第四十章 革故鼎新

我的书架

“臣附议。”

载沣跪下叩首:“皇上,发辫一事虽关祖宗民风,却属末节,主子也不是食古不化之人,亦通情达理,天然是无可无不成的……只是这拔除膜拜,尊卑失序,高低错位,实在过分惊世骇俗。”

“此诚老成谋国之言。”对于这位晓得事理、曾经为清流派魁首的老臣,林广宇打蛇随棍上,由衷地表示敬意,“便按张徒弟的意义,除巡警与新军因公事所需务必剪辫外,其他人等辫子去留一概悉听尊便,朝廷不予干与。”

天子要拿升允立威?朝堂里世人都屏住呼吸静听下文。第三次机遇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章 革故更始

北洋四将好说歹说,铁良、萨镇冰、荫昌等人也在旁帮腔,但仍然敌不过朝野浩繁的反对力量,无法只好败下阵来。天子只好先开个小口儿:“膜拜一事,且容从长计议,但军队内部下级觐见下级,一概行军礼,免其膜拜。”

如何?载沣不反对剪辫?林广宇较着没有推测这个景象,他一向觉得此时对于发辫的看重程度固然已经降落,但仍然是只要标榜反动者才会公开剪除,莫非说这帮亲贵也不反对?

另一个议案却没有这么别扭,方才附和剪辫的大臣大多对拔除膜拜并不热中,以为长幼有序、人伦有常,不成轻废。辫子只是入清今后才有的事物,不过200余年,而膜拜倒是中原一向传播下来的风俗,已逾千年,哪能说废就废?

“老臣觉得辫子去留一事固然系属细枝末节,但风俗不免延绵,有人愿留,有人想去……无妨悉听尊便。”张之洞在一旁察看了半天,确信这必然也是天子早已想好的方略,又有五大臣等一批人士附和,硬拉着必定不可,和稀泥倒还能够。

“这些天来朕一边筹办太后丧事,一边深思国策大计。诸卿的心机倒是都和朕想到一块去了,今儿个恰好拿出来商讨。”天子脸上笑吟吟的,但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将将殿中世人的打盹给惊醒了,“为明示朝廷窜改维新之决计,克意进取之意义,朕已决定明岁改元,称维新元年!”

“确有此事,但事出有因。”升允辩白说,“臣虽痴顽,对中西学问却并非全然无知。新政之企图臣明白,但臣所治之陕、甘两省,财力困顿,小民得一温饱尚不易,如何有多余银子用于创办新政?陕、甘民风彪悍,自古以来小民铤而走险、造反生乱者不计其数,前明即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兼之回部更系朝廷亲信大患,若巧取豪夺,重敛于民,难保官逼民反。为推行新政,两省不过量收几十万银子,但如果两省事情,朝廷平叛说不定得用几千万两银子,是故臣反对在这两省大行新政。所谓攻讦立宪亦有启事。陕甘两省处所闭塞,民风远未野蛮,不要说留洋出海,便是几十年前办的洋务小民也多数未曾见地,现在不顾三七二十一遽行立宪,更加难上加难,所谓一体立宪、洋为顶用、口含天宪对小民而言清楚就是胡扯……”

张之洞、善耆和徐世昌上奏的倒是:“皇上重新亲政,大清复兴有望,臣等恳请皇上定施政大计,早孚海内众望。”

这也算是个折中,武将们都同意,文官们也想不出反对的来由。

“大胆,尔等竟然口出狂悖之言,还不敏捷退下?”没想到倒是载沣第一个跳出来,林广宇有些不悦,“载沣,让他们把话说完。”

六合不知荣枯事,三十万、八千秋。

“启禀皇上,臣等受命编练新军已逾十个年初,所体味以本国军情亦不下凡几。德国教官多次奖饰我国新军兵士练习刻苦、规律严明、从命批示、进退恰当,实较以往军队有大窜改,但仍稀有种成规。以蓄辫为例,有三者。第一,波折军容,我国新军已采取新式礼服,与本国军队无殊,唯发辫太长,不易安设,若拖至背部,则波折行动、影响战役,若盘至帽内,则军帽高隆,极易脱落;第二,波折安康,发辫内极易滋长细菌,常激发各种疾病,此已为医学所证明,兼之一旦头部中创,长发者远较短发者轻易毙命,是故外军兵士多蓄短发,不唯卫生,亦便利受伤医治;第三,波折战力,蓄辫实为短兵相接时一大弊端,两兵搏斗时若蓄辫一方之发辫为未蓄辫一方所乘,轻者因发辫波折行动而行动迟缓,重者因发辫成为仇敌把柄而丧命。

推荐阅读: 正义的使命     黎爷的轨迹     开局一本诗词歌赋圣典     城郊小神医     娇妻撩人:霍少轻点爱     无敌战神1     穿成病娇少女的甜系日常     与青丘狐狸少主青梅竹马的日子     修道千年归来     请接招我的恶魔王子     上门弃少     带着商店到大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