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无脊椎植物大生长
馒头山位于张夏镇南2千米,104国道的西侧。因其状如馒头而得名。山的北麓有两个名为徐庄和毛庄的小村庄。它是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建组和命保地点地。
馒头组首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正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程度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震旦纪(sinianperiod)是元当代最前期一个奇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退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活泼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植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首要的辨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植物化石的寒武纪比拟,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但种类单调、数量很少并且漫衍非常有限。是以,还不能操纵此中的植物化石停止有效的生物地层事情。震旦纪生物界最凸起的特性是前期呈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活泼物,末期又呈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植物。初级藻类进一步富强,微体古植物呈现了一些新范例,叠层石在震旦纪初期趋于富强,前期数量和种类都俄然降落。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呈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范的盖层堆积,与古生界类似。是以,震旦纪能够被以为是元当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把寒武系分别为下、中、上统的7个地层单位,即下统的馒头组,中统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统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现从老练新简述以下:
“震旦(sinian)”意指中国,古印度就称中原大地为“震旦”,德国地质学家起首把它用于地层学,厥后很多学者都仿效利用,但含义有所分歧。厥后地质学家们重新定义了震旦纪,我国闻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在长江三峡建立起完整的震旦纪地质剖面,这就是驰名的峡东剖面,它向全天下供应了地层对比的根据。
在潮湿的低地,能够漫衍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贫乏真正的根茎构造,难以在枯燥地区糊口;无脊椎植物也还没有演变出适应在氛围中糊口的机能。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贫乏活力、萧瑟一片。
长山组首要由迭层石灰岩、具红色氧化圈竹叶状灰岩、紫色页岩构成。含有庄氐虫、蒿里山虫等三叶虫化石。厚度70米。
寒武纪的生物形状独特,和地球上的现生生物极不不异。最陈腐的鱼种也呈现在这个期间,是耳材村海口鱼(haikouichthysercaicunensis),该化石发掘在澄江植物群。
也称“前古生代”,古生代第一个纪-寒武纪(距今约六亿年)之前的地质期间。
山东张夏、崮山、馒头山一带,寒武纪地层发育和出露都非常杰出,并且紧靠津浦铁路交通便当,早在19世纪末就为国表里地质学者所正视。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在张夏、崮山、莱芜九龙山等地测量了剖面,汇集了化石,对寒武纪地层作了开端分别,其研讨服从于1907年正式颁发,将张夏、崮山一带的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灰岩。以后美国古生物学家毕可脱(1913年)、日本人远藤隆次(1939年)、小林贞一(1941年、1942年、1955年)均接踵研讨过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我国闻名的地质学家孙云铸传授从1923年起对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停止了长达20余年的研讨,对寒武纪地层做了分别。1953年卢衍豪、董南庭重新察看了张夏、崮山一带寒武纪标准剖面,此中最首要的是把b・维里斯和e・布莱克威尔德的馒头页岩自下而上再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并把前两个组置于下寒武统,把后一个组归入中寒武纪,炒米店灰岩再分为凤山组及长山组,将张夏地区寒武系肯定为7个单位和17个三叶虫化石带。而后,有关地质院校,如北京地质学院等,以及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前后对张夏寒武纪地层剖面作过大量的田野察看、剖面测制、室内鉴定和专题研讨,获得了丰富的实际质料,从分歧的角度弥补和完美了该剖面的根本质料,进一步进步了该剖面的研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