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九识
(五)空无边处识住,超出统统之有色处。
所谓三摩地境地的‘不增’就是已经将这个别系修炼到极致,‘不减’就是已经证果,一证永证。‘不生不死’就是离开了存亡。
末那识,是固执于阿赖耶识而循环不灭的我识。它能够保藏统统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托这个识的人缘而能够形服从报。第七识的“末那识”属于通俗的理性范围。但同经常受烦恼的扰乱,并且还在那为烦恼所扰乱,狭小地限定本来本身的。
阿摩罗又称无垢识、真如识。此识乃统统众生清净本源心肠,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存亡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
2真知腹轮(闾尾,橙色,六块花瓣,红色右阳脉之源)
3划一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末那识聚所得的无漏智。相称等觉和妙觉
(三)身一想异识住,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面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1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2)自发甚深十二人缘地,指修十二人缘观法之位。
(9)阿那含地,即不还果。
菩萨发愿证佛,证菩提心。大乘罗汉(自发)贯穿菩提心,没有收回来。菩萨(觉他)发弘愿,普度世人,众生见证菩提心。佛陀(觉行)完成弘愿,菩提心美满。
也有版本,等觉为佛菩萨,为补处菩萨。文殊、弥勒同为为等觉境地。
(2)离垢地,即成绩戒波罗蜜,断除修惑,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
(6)现前地,即成绩慧波罗蜜,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别。
(2)信地,指信根成绩之位。
(1)甚深难知广明聪明地,谓断除细风俗,于诸法得安闲。
第二章禅天禅定(七识住):
第三章五眼六通:
第六章菩萨(大乘菩萨)
十地菩萨为灌顶位,又称补处菩萨、佛菩萨,相称九识的阿赖耶识。所谓灌顶是天竺的一个权力交代典礼,当王子成年时,国王会将恒河圣水灌倒王子头上,表示王子有资格接任王位了。援引在佛门当中,就是法王子有资格接任佛位了。佛菩萨顾名思义介于菩萨和佛陀之间,既可称菩萨,又可称佛。补处菩萨,活着间缺佛时可成佛。十地菩萨代表是弥勒。
出《阿毗昙论》,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三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三地者。初禅。二禅。三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三地。空处。识处。无统统处也。)
(7)证寂灭地,指见道之位。
(3)觉了四圣谛地,指修四谛观之位。
实际上,小我以为其上另有最高的三摩地。不增不减、不生不死的三摩地境地,相称于菩萨乘的八地菩萨。
(二)身异想一识住,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面貌、威德、言语、光亮、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