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姓陈,四十多岁的模样,田字脸,身材高大,对本村的汗青文明烂熟于心,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话音降落,处所口音让我听得不是很懂,但体味到的东西已远远超越我的预期。临别陈主任赠送我的两本质料,让我如获珍宝,欣喜不已。
大清立国后,饱经践踏的屯城又垂垂规复了元气,在而后的三百年间,还是光风霁月,流金溢彩。汗青仓促走过,转刹时,昔日的繁华已成为过眼云烟。颠末端各种花样的风雨培植,屯城曾经有过的斑斓,只要畴前人的诗歌中略窥一二。屯城现存一方石刻,名曰“沁园”,是康熙年间做过刑、工、户、礼四部尚书的江西吉水人李振宇为陈谦吉的“沁园”题写的门额。陈廷敬三子陈壮履有《诸侄邀饮沁园》诗一首,曰:“村庄衣冠古,园亭风景嘉。檐垂当夏果,篱艳后庭花。拔地青峰瘦,穿林碧水斜。更无酬酢事,藉草酌流霞。”诗中当时的屯城,村民穿着古朴,园亭齐楚,屋檐下垂挂着夏天的生果,篱笆墙开满了素净的鲜花,模糊青山拔地而起,一湾碧水穿林而过,西天里充满了金红色的流霞,恰是能够扫兴下酒的风景……张慎言从孙张泰交有《受祜堂集》传世,诗才似在张慎言之上,录一首《襄城七夕》供读者批评:“万里劳三月,他乡七夕天。几声茅店雨,一带晚村烟。兴到酒难觅,愁来夜不眠。鼓盆余已久,乌鹊亦空填。”
走进屯城,印入视线的是一座当代化的城镇,新乡村的楼房麋集且光鲜,宽广的广场上耸峙着一个笼统图案的大理石雕塑。屯城,作为一个村庄,已然没有了一丝“村”的味道和设想中的古朴清幽,而更像是一座新“城”了。卧虎山起伏连缀,在雾霾的充满下,苍松翠柏被蒙上厚厚的灰色。
张慎言在泊园的安好光阴非常长久,崇祯三年被贬,崇祯四年便遭受了匪患,匪患过后是兵患,崇祯六年又遭受了一场可骇的大瘟疫,接着便是严峻的饥荒。毕竟也没能在故里寿终正寝。
屯城村除民居修建颇具特性外,比较有影响的修建另有一座东岳庙,庙为金代修建,正殿和耳殿石柱上刊勒的修建年代,如“承安四年”“大安二年”“泰和戊辰”等还清楚可辨。掐指算来,大殿已历约八百年。飞檐斗拱,巨大的具有较着收杀的抹棱檐柱,仍然是金代原物。但屋顶是上世纪60年代返修过的,已非本来的螭吻雕甍。正殿屋脊上后补的三个五角星,曾被拍照家们传为笑谈。唯有一座古钟和几根石柱保存了一丝原貌,院中摆布有松树围起的两条甬道,石子摆设的图案为“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刘少奇”,字形模糊可辨。传闻屯城东岳庙的庙门曾经非常壮观,四梁八柱,木雕纷披。上世纪阿谁特别年代,有村人把庙门上的铁钉敲下来卖了钱,门上木雕被粉碎殆尽。现有的大门为厥后补建,平常风景罢了。
远处,成片新房簇拥着三座残败的赵家高楼,遗世独立般模糊在雾霾里,而建于张慎言同阁以后的陈家堡楼早已没了楼顶,敞着豁口面向彼苍,仿佛一曲悲惨的陈腐歌谣。陈家堡楼束缚后被分给一户贫农,该户因孩子考上大学却没钱读书,把顶层的房梁拆掉卖了,当年用来出亡自保的古堡楼就成了明天这副残败的模样。据本村知恋人先容,屯城的破坏,除了“大跃进”、群众公社、“文革”几个阶段外,1977年的破坏是最为严峻的。当时处于“文革”前期,极左思潮的影响远未消弭,很多人仍以为凡是古旧的东西都在“横扫”之列,因而在大队首要带领人的号令下,村中的文物古迹,又一次遭到“大难”。街面上各家的牌坊,包含陈家当年的牌坊,在见证了人间风雨、汗青变迁后就此完整消逝。张泰交花圃的御碑亭早已成了住民的室第,内里的碑石除一面康熙赠诗尚在,其他一部分被先人做了门前的踏脚石,这部分石碑恰是以得以保存到现在。其他的石碑都在当时被粉碎成石子充当修建质料砌进了新房。张慎言的书法当时和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藐”,具有极高的艺术代价,屯城尚存的张慎言的一面贵重的书法石刻,也被张家先人裁开当了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