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拱手称是,随后两人连袂辞职。
随后便苦衷重重地迈步走向了丞相府。
‘你这个李斯,还是这么工于心计。对权力过分固执,迟早必遭祸害啊。’
我连续抛出三个题目,两人垂垂明白了我的意义。
李斯缓缓点头,拱手道:“陛下所虑全面,臣无贰言。”
冯去疾也疑问道:“官学建立后该向学子传授何种学问?”
“相对应的,在授学结束后可设百家一科、百家二科、学正科三类科考,评判优良者可入朝为郎。待三年考查后,择优者任为官吏。如此则可使学子学有所用、学乃至用。两位觉得如何?”
李斯道:“陛下的意义是,让这些官吏多收几名弟子?只是如此一来,官吏不但要措置政事,还要用心教那么多弟子,怕是有些兼顾乏术。”
李斯的回绝料想当中。当初他对儒家做得太绝,如果让他掌管学宫,恐怕会激起天下诸子反对,届时再要推行我这简化版的科举怕是要费一番手脚。
“天下别有用心之人常常抨击我大秦不受教养,其本源则是黔黎不识礼节。一个从未进过书院的人,莫非能希冀他明白甚么事理吗?”
李斯冷眼相对:“陛下采取了冯相的建言,又让冯大夫主掌学宫一事,李某天然不若冯相神采奕奕!”
李斯又是一阵游移,还是心下一横,开口道:“陛下,臣通刑律、治国之道,治学之道非臣所学。不若交予冯相?陛下意下如何?”
李斯出了四海殿后暗自叹了一口气。
“那此事交给李相去办如何?”
我微微一笑,没有对峙。
学宫的扶植如火如荼。动静传出后,不消说读书人驰驱相告,就连浅显百姓也想让本身的孩子去尝尝。
转眼就到了一年事末。
“冯相身材抱恙,既然李相不肯插手,那便交予冯劫吧。岐绾,你将此事告与冯劫,命他马上筹办此事。”
‘你题目还很多!’我冷静吐槽了一声。
“至于传授学问,朕觉得学宫要分门别类。比如有的人长于耕作、行医,则可在学宫中设百家一宫,主授墨农医等;有的人长于辩思、刑律,则可设百家二宫,主授儒法道等;有的人则对育民、治国有独到观点,能够发掘其为官才气,这也是建立官学的首要目标,可在学宫中设为学正宫,主授治国之策。”
我看着深思的李斯,开口问道:“李相可另有疑虑?”
李斯回过神来,忙道:“陛下恕罪,臣一时沉浸在陛下的话中。只不过臣另有几个疑问,请陛下示下。一者这退学者该如何遴选?二者何时结束授学?三者授学官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