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你以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动机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译文】
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7、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梵文ara?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adhih,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相互高低、圣凡之分,一相划一。连真空亦无住,如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繫存亡矣。
乐阿兰那行者:
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固执我是离欲罗汉的动机。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动机,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讚歎我是欢乐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以是才称为是欢乐修阿兰那行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原文】
【注释】
斯陀含:
须陀洹:
无诤三昧:
「须菩提!你以为阿那含能有如许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阿那含:
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谛没法可学。含有三义:1、杀贼,杀尽烦恼贼也;2、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扶养;3、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存亡也。
「不会的,佛陀!如何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甚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化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动机,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别离,就不成以称为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