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宣政殿内,耳边听着旁人在奏事,悄悄光荣自家拿不出贵重礼品,反倒免了被怒斥的了局,不然前有拥立新君的谈吐,后有趋奉贺礼,就算陛下不在乎,旁人也会将他当作佞臣。范昭一心想走伯父的直臣门路,当然不但愿被冠上如许的名声。
大师见天子既未发怒,也未表态,心机都活络起来。
裴太后奇道:“天下不决,总有人乘机肇事,内里现在传言可多了,你说哪一个?”
贺融不由看了对方一眼,他认得此人,姓蔡名茵,本来在季凌部下的工部任职,刚被汲引为侍郎没多久。
范昭想起伯父生前,曾暗里与他点评过朝中皇子。
先帝南下以后,除了侄子范昭主动果断要求留下以外,其他在京的范氏族人,都被范懿奉上了随帝驾而去的行列,谁知人算不如天年,李宽谋反,南下的步队也是以落入李宽手中,存亡不知,在京的范昭反倒幸存下来,还因在裴皇前面前支撑安王即位的那一席话,而获得新皇重用,从本来的赋闲翰林汲引为兵部侍郎,位列重臣之一。
不怪范昭会有此担忧,自古权势诱人,谁不想登顶九霄?想当年齐王为了皇位,连亲生父亲都杀了,更何况是兄弟?
方才经历过战乱的长安百姓,正如惊弓之鸟,闻声这个动静,立时就慌乱起来,本来已经稍稍被安抚下去的民气,又如被石头突破的水面,阵阵出现波纹。
兴王有勇有谋,若无前面那些兄长在,他也足可介入大位。
如许的辩才,待在工部可惜了,倒是能够去出使本国,给朝廷要些好处返来。
那头工部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贺融点点头,环顾世人:“众卿可另有何弥补?”
“但是”贺僖欲言又止。
无人作声,长安城补葺之事告一段落,范昭则终究下定决计,起家上前几步,走到正中,呈上奏疏:“臣有本奏。”
简而言之,就是派个监军去监督兴王。可此人舌灿莲花,反倒说得像是给兴王的莫大恩德。
他也晓得临阵换将不大合适,但总比兴王有了异动以后再作出反应要来得好,未雨绸缪,防备于已然,本是臣子本职。
此时新君方才即位,因着天下不决,连即位大典都是从简的,有些官员为了奉迎贺融,还特地筹办了一份厚礼,成果直接被贺融怒斥一顿,灰头土脸又将礼品带了归去。
文德帝在时,马宏便是在天子跟前服侍的,厥后文德帝驾崩,一朝天子一朝臣,嘉祐帝不爱用他,他就去给先帝守陵,三年期满以后重回宫廷,昔日位高权重的御前总管,也只能冷静待在宫廷里,当个知名小卒。
贺融还是没有明白表态,只说一句晓得了,此事就临时搁置下来。
贺融不置可否,只问世人:“范卿之言,你们觉得如何?”
很多在文德朝就为官的人看到这位资格深厚的内宦时,还吃了一惊,但惊奇之余,又悄悄佩服此人的运道。
不唯独是百姓,连早朝时也有人提起这件事,问新君要不要派个使者前去问一问兴王。
本来还担忧本身死在突厥人之手的官员,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新贵,也不知那些还在李宽手里的重臣,晓得以后会否捶胸顿足,悔怨不迭?
贺僖感喟一声,没有说话。
那边坐着新君。
有人便道:“临阵换将,恐怕倒霉于军心,但臣觉得,可派一名钦差前去,一来以犒赏之名,慰劳将士,二来也可留在军中,以便随时传达陛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