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不由笑:“文奎还不到两岁,会做这些吗?”
弘远笑道:“圣上都好?老衲可有一个月没见圣上了。”
朱允炆端起茶碗喝了口茶,吃了一块桂花糕。走了半天山路,还是有些饿了。
黄大人即太常寺卿黄湜黄子澄,本年四十八岁,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伴读东宫,乃饱学大儒济世之才。个子不高,瘦肥大小,满脸朴直,一捧短须略有斑白,官服不起眼的处所补有一个小小的补丁。朱允炆一向奉为良师良朋,尊为“黄先生”,几近每日必见。
莲花见他说得当真,到有些不测。朱棣笑道:“你还要无有可骇?你的蓬莱玉玺和太阳金符不是已经通神了吗?”
几小我正在谈笑,院别传来急仓促的脚步声,世人循名誉去,是王景弘吃紧忙忙地奔了出去,风尘仆仆,浑身皱皱巴巴,明显赶路刚上马。
朱允炆暖和的面上终究动了动,想了想说道:“我信赖两位王叔。”
“空山新雨后,气候晚来秋”,皇太孙朱允炆低吟一句,踱步到了庙门之前。昂首瞻仰着庙门上天子御笔亲提“第一禅林”的匾额,四个金色大字在春季午后的阳光下龙飞凤舞,直欲随松风一冲上天。
王景弘却望望燕王宁王,又看看莲花,说道:“朝鲜王派了使者随我们前来,此时候在内里。”
莲花站在一旁细心推着饭团,一边就笑道:“之前在家里做时,老是小弟打”。马三宝笑:“这本来是个力量活”。
身后的内侍张元亨上前轻声道:“殿下,要不加件披风?”
朱允炆目光扫过封面,是大宁卫袁都批示使呈的行文,心中一动。翻开看时,“臣大宁卫都批示使袁巨奏闻,前日燕王率兵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有蒙古俘虏百余随至大宁,间有一女子,自言乃朝鲜国宜宁公主,为蒙前人所劫。臣不敢自专,奏请燕王宁王示下。二位殿下觉得真伪难辨,特命臣招朝鲜国人进府辨明。臣遵王命寻访,唯尚无应募之朝鲜或其他知恋人等。现此女子暂禁足大宁卫内,伺明辨其身份真伪,即再上报。”
莲花心中一喜,第一个迎了上去。
朱允炆顿首行礼:“方丈有礼。禅心随步寂,方丈缓缓而行直有禅意。”
这个无量殿就是洪武十四年始建,不消寸土无一根梁柱,硬是全数用庞大的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建成了一个“无梁殿”。
朱允炆脾气似父亲先太子朱标,温文尔雅宽和仁厚,悄悄地又看了看折子,笑道:“黄先生,我倒感觉折子说的不无事理。两位叔叔公事繁忙,这点小事未曾在乎也是有的。
八月的江南,金桂飘香秋意盎然。农田里收割打场,水池中摘荷挖藕,恰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收成季候。江水奔腾,浩浩大荡往东流去。
朱允炆笑道:“你可教教好。”
黄子澄顿了顿又说道:“此次朝鲜国宜宁公主在大明铁岭卫被劫,下落不明,事关皇家面子,更事关与朝鲜国邦交。大明初建四夷未平,可贵朝鲜国一向恭敬事大,尊大明为宗主国。殿下特地行文请诸位王爷一起帮着找找,宁王燕王两位王爷却这么做,莫非但愿与朝鲜也生战事吗?如此胆小妄为,臣为殿下担忧啊!”
朱允炆看看天气,起家告别。弘远欲留朱允炆内殿奉茶,朱允炆执意不肯,带着侍从下山回了东宫。
朱允炆一进门,太孙妃马淑仪便迎了上来,笑道:“殿下今儿个返来的早,备了点心,殿下先用些。一会儿就开晚餐了。” 朱允炆点点头,更了家常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