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心中一喜,第一个迎了上去。
二人在院子里放了个大桌子,上摆石板,在做打糕。红豆粉黄豆粉都已磨好,正要把糯米饭打成米饼。莲花拿着木槌,敲打了一会儿,马三宝笑眯眯地看着,跃跃欲试:“让我打吧?”说着接过木槌,轮臂直挥,石板上的饭团不一会儿就碎成了饼。
朱允炆进了书房,和黄子澄酬酢已毕,坐下来开端核阅奏折。黄子澄侧坐着半个身子,把奏折先分类,首要的伶仃列出来,与朱允炆甚有默契。二人边看边谈,欣喜时击节赞叹,疑问处凝神思考,一个时候已经措置过半。
王景弘接着说道:“朝鲜国王说被劫的贡品已在重新购置,随后别的押送至京师。”望了眼燕王又道:“赵方和李三被倭寇所害一事,朝鲜国王大怒,包管找到凶手,严惩不怠。”
马淑仪笑着问道:“后日就是中秋了,圣上那边备甚么礼好?臣妾绣了一幅百福被,让文奎呈给圣上,成不成?”
王景弘说得有些游移:“是公主的兄长,朝鲜国的五王子,李芳远。”
这时张元亨上前禀告:“黄大人来了,候在书房。”
二人正忙得欢畅,燕王宁王一起走了出去。燕王赞一声:“好香!”,宁王却顺手拿了一块糕丢进嘴里,笑道:“好吃!多做一点,我带给慧光老衲人。”
黄子澄说的对,宜宁公主被劫也好被禁足也好,可不但仅是本身东宫的事。
马淑仪道:“臣妾细心教教好,会的。”
朱允炆一震,望向黄子澄。不错,十几年前大明刚把蒙前人赶出铁岭,前高丽王就曾和圣上讨要铁岭,皇祖父没承诺,前高丽王还派兵欲起战事。幸亏现在的朝鲜王李成桂半路起兵发难才免了两国争战。李成桂又对大明事大,好轻易现在两国相安无事,铁岭也安静了几年。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破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都于此。直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平为北京,应天府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即现在的南京。
朱允炆不动声色,心中默算:一千一百多个和尚,却有三万多亩地步,均匀一个和尚三十亩地,免赋税!难怪朝堂上时有抱怨。
弘远笑道:“圣上都好?老衲可有一个月没见圣上了。”
王景弘却望望燕王宁王,又看看莲花,说道:“朝鲜王派了使者随我们前来,此时候在内里。”
弘远笑道:“谢圣上体贴。老衲知圣意,每日亲来查抄,无量殿好得很,别的各殿也都安然无事。”
朱允炆笑道:“你可教教好。”
千里以外,京师应天府。
“如何能够俘虏里混有女子燕王不晓得,还要到大宁卫?如何能够真伪难辨?如何能还要找人对证?如何能关她,朝鲜公主,天子陛下册封的皇太孙东宫淑女,将来的皇妃?这两位王爷,清楚就是难堪殿下!”黄子澄说得义愤填膺。
马淑仪笑道:“臣妾醒得,不敢妄为。”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的面色道:“殿下!就算殿下忍耐,以和为贵,东宫面子事小,与朝鲜国必会再生嫌隙,铁岭又危矣”。
朱允炆看他一眼,不言语。
朱允炆看看天气,起家告别。弘远欲留朱允炆内殿奉茶,朱允炆执意不肯,带着侍从下山回了东宫。
朱允炆目光扫过封面,是大宁卫袁都批示使呈的行文,心中一动。翻开看时,“臣大宁卫都批示使袁巨奏闻,前日燕王率兵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有蒙古俘虏百余随至大宁,间有一女子,自言乃朝鲜国宜宁公主,为蒙前人所劫。臣不敢自专,奏请燕王宁王示下。二位殿下觉得真伪难辨,特命臣招朝鲜国人进府辨明。臣遵王命寻访,唯尚无应募之朝鲜或其他知恋人等。现此女子暂禁足大宁卫内,伺明辨其身份真伪,即再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