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朱棣说了此话,众朝臣吓得低头不敢出声。俄然一朝臣站出朝班,“陛下,臣何尝写过这等奏疏,那箱子中定然没有臣的奏疏。”朱棣向下看去,嘲笑一声说道:“朕当是谁呢?本来是洪武三十三年的科举探花李贯。看来你对劲得很啊。你还以有为美?你饱学诗书,可惜不思报国。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度危急,你身为近臣却不进一言?实话奉告你们,朕所憎的不是建文遗臣,朕所憎的是诱建文坏祖法的乱政奸臣。你们当时是建文的臣子,食朝廷俸禄,为建文出运营策,乃是忠君报国,何过之有啊?马煜,将这些奏疏都烧了。”
纪纲向朱棣禀报了高贤宁不降一事,朱棣一声嘲笑,“他定是骂朕是燕贼,说朕篡位。”纪纲上前两步,“陛下,高贤宁并无对陛下不满之言,只是说食朝廷俸禄多年,不成负义。陛下何不饶他一命,成全了陛下惜才宽和的隽誉?”朱棣思考了一会,长叹了一口气,“高贤宁偶然令,只是如此良才不得为朕所用,可惜了。朕恭敬此人才学与时令,也好,让他回籍吧。”纪纲大喜,谢过朱棣后便跑到天牢开释了高贤宁。
高贤宁见纪纲来到天牢,站起家来。纪纲翻开铁锁,疾步走到高贤宁身边,说道:“贤弟,还记得你我同窗之谊,当年我家中变故,还是你与我些财帛,助我到北平寻亲。现在我实不忍你沦为阶下之囚、刀下之鬼。当今陛下文韬武略,定为治国圣君,刚好他赏识你的才学,欲加官于你,不如你领了陛下之命,他日你我共享繁华如何?”高贤宁看了看纪纲,说道:“你的美意我心领了。可我食朝庭俸禄多年,怎能负义投降?若降了那篡位的燕贼,岂不屈辱了先生对我的教诲?不要再说了,你我多年至好,我的脾气,你最体味。”纪纲的确体味高贤宁此人,他晓得高贤宁如此一说便是宁死不降了,因而纪纲说道:“既如此,纪纲也不能健忘你我多年情分,更不能健忘昔日你助我之谊,纪纲尽尽力保你性命。”说完纪纲便转成分开了。
遵循大明祖制,天子每日都要常朝,因为奉天殿被焚毁,朱棣常朝的地点便改在奉天门,本日是即位后的朱棣第一次常朝,百官都早早来到了奉天门等待,并不时地看着大殿上那金丝楠木的镀金龙椅,他们不晓得这大明的新仆人本平常朝会是一番如何的景象。
待姚广孝谢了恩,朱棣接着说道:“徐氏令仪,温雅贤能,德昭天下,特封为皇后,正位中宫,赐居坤宁宫;张氏清瑶,举止得体,勤谨奉上,特封为贵妃,赐居未央宫;王氏玉竹,贞静淑仪,娴雅谦恭,同封为贵妃,赐居长乐宫。”
马煜令寺人们搬来铜缸,将几箱奏疏倒入铜缸当中,又将火把扔到铜缸里,那些奏疏便燃了起来,朱棣看着铜缸里的火焰,寂然说道:“都畴昔了,这些奏疏向来没有过,愿诸位朝臣与朕一心,从本日起我们共同为大明着力。让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群众长幼,皆遂其生业,让百姓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朱棣话音刚落,众朝臣纷繁跪倒在地,高呼万岁。跟着那些奏疏在铜缸里化成了灰烬,建文期间也悄悄成为了畴昔,这大明的新仆人朱棣将挥洒他的汗水,为大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终将令大明王朝攀向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