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正报酬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窜改因时,故旷日悠长而社稷安矣!”
小灵官见此,忙道:“灵官本是孤儿,承蒙少爷收留,自当结草衔环回报少爷。人生而活着,自当知恩图报,是以不敢拜别。”
小童听得刘老夫子问话,立正向刘老夫子行了一礼,恭恭敬敬的道:“倒是小子所诵,刚才小子孟浪无状,还望老夫子宽恕!”
被回绝丢了脸面的刘夫子心下更加不喜灵官口中的少爷,当下怒道:“口口声声为了少爷,为了报恩,却不知是哪小我物让你如此捐躯?“
两厢一比较,刘夫子更感觉现在的这班门生笨拙恶劣。因为天热,刘夫子满脸通红,头上的汗刷刷下淌。一怒之下,刘夫子伸手捞过戒尺,胡子一撅,将戒尺往教桌上敲了两下。这是刘夫子即将打人的征象。
至此洋洋洒洒千多笔墨的古文完整背诵完成,无一弊端,无一断处,刘老夫子半举起戒尺的手放下了,诧异地看向已经走入书院的人影。来人看年纪也就十一二岁摆布,身量不高,神采略显潮红,双目却炯炯有神,施施然站在书院。
“不是”。
刘夫子不过随口一问,难堪一下这小童,没想到小童思惟如此敏捷,应对得体。“你叫甚么名字,之前可读过甚么书吗?”
自隋代设立科举制以来,无数豪门士子仰仗这一机遇鲤鱼跃龙门,稍有见地的人都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建国天子虽是顿时得来的天下,却也非常看重文教,在位时早定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更兼前朝真宗天子亲身题写《劝学篇》,是以有宋一代读书之风甚盛。
听得刘夫子问话,小童安闲应对道:“夫子身材康泰,万寿无疆,可不是“老”么!
“既然都背不下来,那把手都给我伸出来放到教桌上。不会背,那我可要连着一个个打了!“
“只要有一个能背下来的,我也不打你们!“
等了半晌,仍然没有门生站起来主动背诵。刘夫子一咬牙,将戒尺举过甚顶,就要往第一名门生的手上打去。就在此时,只听窗外喊道:“刘夫子,且慢!我来背!“这声音不太雄浑,略显稚嫩,却也有一种坚固。
刘夫子教书有个风俗,每课是先领门生读一遍,就让门生本身念,熟谙文章内容。门生念两三遍后,他再一字一句领着读一遍,改正门生的弊端,接着再让门生念两遍,然后喊声“1、二“,让门生默念几遍,接着就开端让门生一个接一个地背书,背不出的就要挨板子。
刘老夫子听得灵官提到“少爷”二字眉头不由一皱,又听灵官学过些文章心下大喜,当下起了爱才之心。“我看你固然幼年却聪慧好学,故意收你入门,不知你可愿退学读书?”
那边刘老夫子正等着灵官退学拜师,却没想到劈面被回绝,脸上有些不悦。“这是为何?莫非你不喜好读书?”
刘夫子看着门生们都主动伸脱手,内心又急又气。再次喊:“还是没有人背诵到下篇么?”
“喜好”
巨野县学内有一名刘姓教谕,传闻神宗元丰年间,就弱以冠之年高落第人,而后游学天下,交友诸多文人雅士,不过而后的会试测验中却名落孙山,是以心灰意冷,在此教书为业。
刘老夫子心下惊奇,持续发问,可也问不出个以是然来,不由眉头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