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烧十四两,小火烧十五两……”
大火烧了足足一夜,一整条油坊街几尽灰烬,只要刘家老店仍然耸峙在一片灰烬当中。
双脚麻痹的站了好一会儿,老刘头才缓过神来,嘀咕着骂了一声,从速回本身的铺子了。
“天干地燥,谨慎火烛……梆,绑,梆……”
老刘头俄然想起了在油坊街回荡了三天的叫卖声,另有那白叟转头时跟火神爷普通无二的边幅,内心俄然明白了甚么。
“睡吧,睡吧。”妇女嘀咕着,去帮男人脱衣服了。
这时候街上俄然传来一阵衰老的叫卖声。
“睡不着啊,本年花生的收成好,新油怕是要比客岁便宜三成,咱家库存的那些,怕是要赔手里喽!”
刘总摆摆手,表示我稍安勿躁,又从保险箱里拿出来一张薄薄的纸片,谨慎翼翼的摊在我面前。
“火神爷爷,俺家祖祖辈辈都是本分人,俺这是叮叮铛铛的十六两秤啊!”
妇女似是有些羞恼,嘴里嘟囔着,“晓得了,晓得了,还是求火神爷保佑咱发财才好,像你如许的老好人都不保佑,还拜火神爷干啥。”
刘总点点头,“火神对先祖有恩,找寻火神庙又是先祖遗言,我这两年一向在筹办此行,还望小周先生能帮我。”
厥后,河南承宣布政使得知这个故过后,亲身誊写匾额“知己店”,以示光荣。老刘头把匾额挂上,并在两侧加了“童叟无欺,言无二价”八个大字,然后在油坊街东头修了一座火神庙,一年四时香火不竭。
我点点头,内心有些迷惑,“故事很出色,可刘总你说要找个甚么处所,跟这个故事有甚么干系?”
“走水了……”
经不住女人的要求,老刘头披衣起家,来到街上,公然瞥见个恍惚的身影在不远处来回走着。
“乾隆三年,与世友同游神农架。偶遇火神庙于崇山峻岭间,厥后经历各种惊险。世友与仆人皆嗀与此,吾有幸逃得性命。遂再邀人共往,但是云海茫茫,不知所踪。吾前后找寻七次,死人凡二十七口,而不知其址安在,其各种不成了解,怪诞乖张之经历,思之犹惧。惜乎吾愿难圆,今录图于此,愿先人鉴之……”
明末清初时候,开封府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也就是现在的省会都会,经济繁华。因为本地盛产花生,以是当时的开封是南七北六一十三省的食用油中枢,几近天下的油商都在本地油坊街设了总店。
我皱着眉头,忍不住问刘总,“这故事……刘总感觉是真的?”
我低头一看,是一张修补过的纸片,上面有些混乱的线条,像是一副古舆图。
他不断的高喊,声嘶力竭的狂吼着。
一时候,开封城里油比金贵,这件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刘家老店被老百姓誉为知己店的意味,固然自家库存全保住了,老刘头却没有高价卖出,仍然是平进平出,买卖也是蒸蒸日上。
“感激火神爷爷,感激火神爷爷……”
老百姓们纷繁鼓掌称快,说这是火神爷给那些黑心奸商的奖惩。
看完以后,我大抵明白了刘总的意义,问他说,“你说的,就是去找这个火神庙?”
三天后的八月中秋,喜庆的节日让人们把深夜的叫卖声忘记了。就在这天夜里,老油坊街上俄然平空刮起了一阵风,然后不晓得从那里冒出的火冒,一下子窜了起来。
这以后纸片处有扯破的陈迹,前面仿佛另有笔迹未完,倒是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