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仓也是忿忿不平,便问刘墉道:“将军,你说这周瑜将全营的兵丁都集结起来是甚么企图。仿佛是想恐吓一下俺们呢。”
周瑜一呆,不知刘墉所言是真是假,正自迟疑,鲁肃说道:“都督,既是奥机密事,依鲁肃之见,都督与刘将军不如到前面寝帐商谈,我与众将先行辞职。”
周瑜、鲁肃来到后帐。刚一坐定,鲁肃便急道:“都督,刘墉所说极是有理。曹操若安定袁氏,必先征刘表,后讨江东。以曹公之势,不管荆州、江东皆不能单独与之相抗。但是刘表与主私有杀父之仇,不能缔盟。刘墉智计过人,富义又稀有万人马,城池高大厚重,以鲁肃之见,不如交友刘墉,共抗曹操,方是正策。”
“呸!”周仓啐了一口,嗤道,“俺们经历大战无数,千军万马都不怵,还怕江东戋戋几万人?”
等世人都出去,周瑜拱手道:“刘将军请稍坐半晌,容周某换身衣裳。”
两人回到大营,周瑜便道:“刘将军。你说的事事关严峻,我与子建皆不能做主,此事还是将军亲往柴桑与我家主公商讨吧。”
两边见礼结束,周瑜也不客气,先问道:“不知刘将军到我水寨所谓何事?”
众将中刘墉最有兴趣的莫过于鲁肃了。鲁肃完整不是电视局中那副干瘪的忠诚父老模样,也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个没主意、笨拙,有妇人之仁的、无多大本事的印象。他仅长周瑜三岁,体貌魁伟,精通技艺;脾气豪放,仗义疏财。周瑜曾因缺粮向鲁肃乞助,鲁肃家当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鲁肃眉头都没皱一下就将一囷米赠给了周瑜,可见其慷慨。同时,鲁肃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当年鲁肃投奔孙权,曾给他打算了称霸天下大计,“汉室不成答复,曹操不成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范围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对这番远见高见大加赞美,对鲁肃信赖有加,说他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今后每遇大事,都让他参赞运营。当曹操亲征江东时,大臣们都劝孙权投降,独鲁肃道:“世人皆可降,唯独将军不成降。将军降曹,欲安归所乎?若降曹,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力排众议,与周瑜一道劝得孙权与刘备联手,终究获得赤壁胜得,大败曹操,三分天下,建立了江东百年基业。
“回将军。都督言道将军第一次来江东大营,不得怠慢,故整军恭迎将军亲临。”
“子建……”周瑜摇点头,昂首见鲁肃还想再说,便摆摆手道:“子建,我意已决,就如许吧。”
刘墉等人在帐内等了很久,忽听到大营那边鼓声高文,号角连连,忙出帐一看,只见湖中的战船俱出兵泊岸,一队队兵士迅即跳下船来,空荡荡的大营中瞬息间人头攒动,好不闹热。接着鼓声响起,只见一面面旗号高高竖起,排成整齐的一列,本来看似混乱无章的各营的官兵随即堆积到本身的旗号旁,列成整齐的方队。接着,鼓点又响,最外的一面旗号先动,旗手一动,方队随即分红两列举头迈着步子整齐地向营外跑去,达到指定地点便停下脚步,面对而立。接着又是第二面、第三面……一面面旗号次第展开,不一会儿,全部官兵摆列在门路的两侧,从营门处一向延长到中军大营。刘墉见他们行动敏捷、行动规整、法度同一,显得练习有素,不由悄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