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弘农城头,看着魏军顺通畅过,舟船持续向东,窦融动情地说道
郑统恍然大悟,等渡弘农河时,重新了望函谷关,能够设想,当初没有坦途时,弘农河如同函谷的护城河:“若真如此,这函谷,确切比峣关险要难攻。”
这就意味着,当初晋国“假虞灭虢”的茅津渡快到了。
而这稠桑原中一条裂缝,便是函谷西口,跟潼关下的“黄巷坂”有得一拼,这条小道长十五千米,绝岸壁立,宽不过数步,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用本地老百姓俭朴的话描述就是:“天神在身上搓一颗泥丸就能将路塞住。”
过了弘农后,窦融持续走水路,船只逆流而下,行了几个时候后,河道变窄,但奇特的是,水流反而更迟缓。
听到郑统嘲笑前人笨拙,窦融点头道:“两百余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当初六国攻秦时,这河水还是沿着大塬流淌,并未减退暴露河滩。”
他们接到魏王军令后,数日前自从潼关向东行进,颠末狭小的山间小道后,到达一道比潼塬还要绚丽的大塬。此塬名叫:“稠桑塬”,一个稠字说尽了塬上密密麻麻充满树木的模样!连小队标兵都很难翻畴昔,更不消说拉着辎重粮秣的浩大雄师了!
是故在汗青上,北崤道常是雄师首选:往东一天路程的渑池县,曾经上演过闻名的渑池会;而同在北崤道上的新安,项羽在此坑杀了秦军二十万降卒,新函谷也建在那,因为南崤道极少人会走。
“魏王只要吾等七月全取新函谷以西,以得江山之险,便利以掉队取,但我觉得,实在是太太谨慎了。”
陕县是崤函谷地里可贵稍平坦的处所,窦融晓得,古时候,周朝曾经以此为天下平分,陕之西召公治,陕之东周公治。真是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先得者强,后至者败。
第五伦当时却说:“不止如此,实在天下的河道,受某种巨力所引,都是向右偏,冲刷右岸居多,几百年下来,高岸遂为平滩,一旦河水再稍小,畴昔没路的处所,也有了路。”
新末时杨宝眼看新室快不可了,才潜回故乡,还碰到了昆阳大败后,带着几千败兵回关中投第五伦的窦融,便在弘农城接待了他们一番。
现在绿林的颍阴王就一起撤逃到了新函谷,背靠洛阳觉得倚仗。
弘农城北的河边,另有渡口,河东太守窦融派船只从北面的“大禹渡”过来运粮补给,士卒们能吃口热饭,不消每天嚼炒面。
“下吏当初从南阳到河东来入赘时,先过洛阳,再经陕县北上,路过崤山,但走的却不是新函谷地点的北崤道。”
“现在绿林主力南调,士气降落,不但弘农守不住,连河南都空了!只要窦公与郑将军虚张阵容打击新函谷,变更绿林雄师守备,我愿率精兵三千,走南崤道,跋山渡水,破雁翎关,取宜阳,下伊阙,然后……”
按理说,顺河而下,能一向行驶到洛阳去,但过了茅津后,舟船却必须立即减速,因为火线有一个闻名的天险: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砥柱山!
但这两条路,他当年随新军去昆阳、以及从昆阳败归时也都走过啊。
“这等狗彘鼠雀之辈,无尺寸之功,也敢称王,也敢封骠骑大将军?”郑统现在也搞清楚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的辨别了,非常不爽。
郑统想起,魏王在宫中上扫盲课时,念起一篇文章里说甚么:“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