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也是那书店老板叮咛我的:找到你本身。就是发明自内心的明镜,用这明镜照着这个天下,看到实相。
寂灭性中,差未几是说本体了吧。众生本体,佛性本体,能够叫做寂灭性中吧。莫问觅,我想,有两个含义。第一,问了也白问,那东西,是说话答复不了的。第二个含义,是找不到,想答复的人,都找不到,如何答复你?
前面两句我非常熟谙,本来有一首风行歌曲叫《梅花三弄》的,是一个台湾歌手唱的,大街冷巷传播,就有这两句。这首歌,显得仿佛充满了古典的爱情雅趣,当时我们都是当情歌来听的。
这类目力,相称于憬悟吧。
临时放下实相吧,今后看。我并不贪婪,我能了解多少就是多少,毕竟,书店老板说过。完整了解,我就成了开悟的圣贤了。我还不敢有那大的胆量。
如同孙甘露先生的《信使之函》。我们觉得这平生的目标,是找到收信的人,完成上帝的任务。我们给这类任务付与了各种意义,我们在送信途中获得了诸多感受,另有人写出实际上的攻略,但是,生命的本相,只是上帝骗了你。你底子找不到阿谁收信人,因为收信人,只是你本身。你平生的以是感受与体验,就是信的内容。
“梦里明显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受思惟,所感遭到的体验。也就是统统的主体认识和主观感受。这统统,在绝对真谛面前,都是“梦”,我们活在梦境当中。
我在学习时,有过这类体验。本来跟董先生学习易经时,最开端的阶段,也是那么古板难懂,几近让我思疑本身的智商。但时候久了,进入了,也就开端风俗了。
“证明相,无人法,顷刻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言诳众生,自招拨舌法沙劫。”
老子在说道时,打了个赤子之心的比方,说是婴儿,思惟和感情是天真,没有受世俗社会看法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就算是无生无不生吧。
后两句,大抵是与一个典故有关,弘学也在注释中说过。五祖将传衣钵,弟子们在墙壁上写的诗。此中有最优良的神秀和尚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不时勤打扫,莫使惹灰尘。”
“顷刻灭却阿鼻业”,这句是陈述性说话,根基意义倒能够了解。意义是证到实相的那一顷刻,你就分开了因果,这个法天下和你的我天下,都被超出。连最严峻的阿鼻天国的罪业因果都能够超出,没甚么不成以超出的。这是指功德和结果。
可见,本来看到梵学册本的一些结论,公然是有事理。这类境地是超出说话观点的,也超出思惟认识的。当然,除了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不晓得,我还能拿甚么来体考证明这个天下。
“觉”字,也与佛陀的意义不异。佛陀的意义,只不过说他是个憬悟者。如果要问一个悟道高僧与旁人有甚么分歧,那他只不过是看到了实相,他只是一个憬悟者。
用话头这根绳索,紧紧牵住本身的心,达到心念如一的程度,就是一。如果有机遇或者徒弟,或者内涵外在的触发,俄然把一都丢掉了,就达到零的程度了吧。零是一个甚么样的程度,我不晓得,当然,晓得的人,也没法奉告我。空的东西,老是没法描述的。
起首,重视“实相”这个词。本意是天下的本来面孔,那么,我们面前所看到的统统,想到的统统,都是虚幻的,不实在的,以是因看到想到体验到统统的不实在,以是我们的实际和说话也不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