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六食痛 平胃煎 食积而痛,嗳腐吞酸,其痛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山查、谷芽主之,伤酒,再加葛根三钱、砂仁一钱。然新伤吐之、久伤下之为正法。
青龙辈 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表里合邪,以两撤之。
知虚肿 参术良 老弱病久,肿渐成,脉虚者,加人参、白术之类。
统统血 此方饶 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能够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三气痛 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先人群情穿凿,俱不成从。
启膈饮 理普通 启膈饮亦是和胃养阴之意。但此方泄肺气之郁,彼方救肾水之枯,一阴一阳,宜择用之。
补天手 十二方 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 芍桂酒汤、桂枝加黄 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 汤。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热胜湿 赤痢渍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寄意存 补金匮 喻嘉言《寄意草》中,如麻黄附仔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不足,阴常不敷。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六合之气以生,有生之气,便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浚滞气。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白叟。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先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
咳嗽第四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成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当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先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秘密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但是知名下士,煽乱先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敷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