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隔食病 津液干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别名隔者,以食品不下而隔绝也。津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本冲任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葶苈饮 十枣汤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喘促症 治分门 气急而上奔,宜别离而治之。
参竺典 大地理单腹胀 实难除 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当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先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秘密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但是知名下士,煽乱先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通不痛 调和奉 公例不痛,气血调和也。高士宗云∶通之之法,各有分歧。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蔼,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不过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窜改而赤,是谓血。
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浚滞气。
六经辨 圣道彰 《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本来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必读书 错名号 李士材《医宗必读》四大师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他标剂 忘本根 唯黑锡丹镇纳元气,为喘症必用之剂。别的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及沉香黑铅丹,皆是害人之剂。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成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从俗好 别低昂 以上诸法,皆从俗也。然从俗中而不逾先民之矩 , 亦能够救人。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指导法 草姜调 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便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不管矣,而以名医自大者,亦蹈此弊,实可悔恨!温摄法 理中超 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凡吐血服凉药及津润益甚,外有酷寒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呼应。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绳尺》,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