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余以来,曾国藩所派将领驰驱东、豫、楚、皖等省,不遗余力,歼贼亦颇很多,虽未能遽蒇全功,亦非贻误军情者可比。御史穆辑香阿等人之疏着无庸议。曾国藩着回两江总督本位。湖广总督、暂署两江总督李鸿章着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件。朝廷赏功之典具有衡量,该大臣援前人自贬之义,请暂刊出侯爵,着无庸议。
正在这时,前来徐州接钦差大臣关防的李鸿章带着一班文武大员亲到城外郊迎,将曾国藩一行前呼后拥地迎进知府衙门。李鸿章恭恭敬敬地向恩师就教治捻之策,曾国藩抚须深思很久,甚么话也没说。李鸿章再三哀告,他仍只字不言,只挥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李鸿章接过看时,纸上写的是:"捻乱止于河防。"望着恩师刚毅的面孔,李鸿章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将这张纸细心折好,放进衣袖里。
《曾国藩年谱》"同治五年"一节中写道:"是岁谈吐劾公办理不善者有御史朱镇、卢士杰、朱学笃等疏,皆奉寄谕抄发。御史穆辑香阿奏督师日久无功请量加怒斥一疏……是否,又有御史阿凌阿劾公骄妄各款,亦奉旨辨斥。公念权位地点,众责所归,惕然不敢安焉。"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名女主,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她主持朝政已逾六年,比起"叔嫂同谋"的三年前来,明显要成熟多了。她曾经下过大力量对朝中的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以及各省的督抚一个个地作过深切的研讨。此中,对曾国藩所下的工夫最多。自道光十八年点翰林以来,三十年间曾国藩每年做的事情及年关考评私语,宫中都完整地保存着。慈禧全数调来核阅。再加上这几年的直接交道,固然向来没有见过面,关于这个为保卫她儿子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绩的墨客出身的汉大臣的统统好处弊端,心性操行,她已有了一个根基熟谙。她晓得,曾国藩要求开缺江督、刊出侯爵如此,都不过是对朝廷的攻讦和御史的参劾表示不满罢了。在慈禧的心目中,这个大哥的湘军统帅和他所统辖的湘军一样,已经老气深重,不能再留在火线了,但愿只能依托在年富力强的李鸿章和方兴未艾的淮军身上。按慈禧的意义,军机处拟了一道上谕:
为表示本身的决计,曾国藩将朝廷颁布的两江总督和一等毅勇侯两颗铜印封起来,另刻木质关防一颗:"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侯行营关防"。并将此事附片上奏。
古今无两庆封侯,北进惜乎无善谋。
他几次对河防之策停止自我检验,又重新翻阅《明史》,细心研讨明末官军对于高迎祥、李自成的体例。高、李的军队是继黄巢以后,最有成绩的活行动战的军队,明朝官军将领们,包含无能的杨嗣昌都没法对于,大明王朝终究就栽在李自成的手里。这中间只要一小我最有本领,那就是孙传庭,而孙传庭的制胜之策便是围堵。捻军也是流寇,而本身所采纳的沙河、贾鲁河、淮河沿线包抄的计谋,与孙传庭的体例是分歧的。曾国藩坚信河防之策是精确的,决不能因一次得胜而予以否定。但现在朝野一片聒噪,似不给他以总结经验再决胜负的机遇。对于这个征象背后的统统,曾国藩洞若观火。他不再像咸丰初年初出茅庐时的一味蛮干,硬拚到底,也不再像打下金陵后整天如同履薄临深,为防功高震主而不顾统统地自我裁抑,他此主要跟朝廷软顶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