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僧格林沁淹没的了局,曾国藩早有所料。他一贯讨厌这个骄横残暴的亲王。金陵攻陷不久,僧格林沁的部下在湖北被围,朝廷急调曾国藩赴鄂皖交界处救济,曾国藩不去。后朝廷又命湘军派部赴河南接管僧格林沁的调遣,他也借端不派。他要坐看这个虚骄的亲王的失利。现在,僧格林沁真的失利了,并且败得如此之惨,曾国藩得讯之初,实在有点天理昭彰、报应不爽的感受。但很快他就认识到,这实在对他是很倒霉的,因为僧格林沁一死,与捻作战的主帅很能够就会是他。
四女纪纯,早定了郭嵩焘的次子郭刚基。眼下郭嵩焘在广东做巡抚,几次来信催送媳妇过门,他将派火轮船来接,取道海上赴广州。对这个计划,曾国藩分歧意。他以为嘉礼尽可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风涛之险,不如挑选郭氏故乡湘阴为好。既然客岁郭嵩焘嫁女能够在湘阴,由郭昆焘主持,为甚么本年娶妇不成以如许办呢?郭嵩焘的意义还是在广州好,到时能够由他作父亲的亲身主持,婚事办得更昌大些。
关于四女纪纯婚礼举办事,曾氏在北上途中给二子的信上说:"郭宅姻事,吾意决不肯由轮船海道行走。嘉礼尽可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风涛之险?至成礼或在广东或在湘阴,须先将我家或全眷回湘或泽儿佳耦送妹回湘,吾家主张定后,而后婚期之或迟或早可定,而后成礼之或湘或粤亦可定。""至成礼之地,余意总欲在湘阴为正办。云仙姻丈去岁嫁女,既可在湘阴由意城主持,则本年娶妇,亦可在湘阴由意城主持。金陵至湘阴近三千里,粤东至湘阴近二千里。女家送三千,婿家迎二千,而成礼于累世桑梓之地,岂不尽美尽善尹"接到这封信后,郭嵩焘哭笑不得。内心想:当年若不是我在京师找潘祖荫等报酬你左宗棠上疏讨情,你的头早就没有了,哪另有明天"本督""本督"的神情?我以老朋友、拯救仇人的身份规劝几句,你都如许摆架子,何况别人!你左宗棠哪怕真的就是当今的诸葛亮,我也反面你来往了。郭嵩焘一气,从当时起便和左宗棠断了交,逢人便说左宗棠忘恩负义,居功自大,不是君子。由此,他更信赖本身的好友、亲家受了伤害,心中大为不平。他了解曾国藩不肯将女儿送到广州的苦处,同意女家送三千里,男家迎二千里的计划,定本年夏季在湘阴故乡停止典礼。四女的婚事算是妥了。
本来,僧格林沁的军队在山东曹州中了捻军的埋伏,全军淹没,他本人也被捻军砍下了头颅。凶信震惊朝野,两宫太后命令辍朝三日,为满蒙亲贵眼中巨星的陨落致哀。
曾国藩极不甘心再上疆场。湘军陆师裁撤得差未几了,名将分离,职员锐减。金陵只要五千人,别的就是驻宁国的刘松山部、驻承平的张诗日部,加起来不过八千。捻军马队强大,湘军无马队。长江海军不能北上守黄河。这三个根基环境,决定了湘军不能与捻军作战,起码不能星夜出省。他对朝廷明知这些环境而严旨催促感到不满。别的,捻军活动的范围达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要与五省督抚协同作战,在如此广漠的处所与捻军周旋,都不是易事。更何况芥航法师"平生鼎盛期间已过"、"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要在风平浪静处安身"的话,对曾国藩也影响至深。因而他上奏皇太后、皇上:"臣精力日衰,不任艰巨,更事愈久,心胆愈小,恳恩另简知兵大员督办北路军务,稍宽臣之任务,臣仍当以闲散职员效力行间。"曾国藩知朝廷最虑京畿之安然,以及僧格林沁残部的安设,他与李鸿章筹议后,决定调潘更始率淮军五千人赴天津以卫畿辅,调刘铭传率部赴济宁,借以安宁济宁僧部老营的军心。李鸿章最喜任事,他看准了湘军元气已竭,剿捻非得淮军不成,他要在捻战中把淮军的声望大大进步,最后将湘军比下去,他本身也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李鸿章重施当年淮军下上海的气势,用轮船将潘更始部五千人由海运赴天津,又命刘铭传带领所部速赴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