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辈,殿试都完了,行卷另有甚么用呢?""通例行卷当然已晚,但如果你朝考中的诗文,能在阅卷官评定之前,达到一些权贵名流手中,通过他们来吹嘘,事情就好办了。但时候甚为仓促,只在一两天以内就要办好,此事亦颇毒手。"曾国藩顿时茅塞大开,镇静地说:"晚生有个别例,能够让多人很快就见到我的场中诗文,只是要仰仗老前辈大力互助。" "有甚么好主张?你说吧!"
"袁学士讲,那是湘勇尚未出湖南境内时,一日,皇上俄然召见他,袁学士非常严峻地来到懋勤殿。皇上问:'你和曾国藩是亲家?'袁学士答了声'是的',内心想,皇上如何会晓得?皇上又问:'有人说,曾国藩在衡州练勇,接管王夫以先人送的宝剑,而这把剑是前明永历所赐,王夫之曾持此剑与我南下雄师为敌。你晓得这事吗?'袁学士对我说,他当时听到皇上的发问,浑身流汗,内衣都湿透了,内心又惊又怕。这是哪个龟孙子告的密?若皇上用心究查,加上一个谋反的罪名都有能够。王夫以先人赠剑的事,他一无所知。袁学士说,幸而他曾经拜候过王夫之故居,晓得王氏家藏的这把宝剑的来源,因而他对皇上说:'曾国藩受没有受王夫以先人所送的剑,这事我不晓得。但有一点我清楚,藏在王夫之故居的那把剑,并不是永历赠给王夫之的,而是洪武赐给王夫之祖上的。'皇上问:'你如何晓得?'袁学士答:'臣是湖南湘潭人,湘潭离衡州只要两百余里。臣少时在衡州读书多年,到过王夫之的故居,见过这把剑,并且从王夫以先人那边探听过这把剑的来源。'皇上说:'既不是永历赐给王夫之的,那这事就不消过问了。'袁学士说:'皇上圣明。据臣所知,王夫之固然做过前明的臣子,他厥后还是拥戴我大清的,故康熙爷赠米给他,身后还被宣付国史馆立传,乾隆爷修《四库全书》时,还收了他的四部著作。曾国藩乃一荆楚下士,蒙两朝圣恩,才有本日的职位。其耿耿忠心,皇上是晓得的。何况此剑并非王夫之的,即便是王夫之的,也不能据此而对他的忠心有所思疑。臣传闻曾国藩在湖南练勇,艰苦倍尝,其为人刚正廉洁,疾恶如仇,在湖南获咎很多人,或许有人挟嫌亦未可知。祈皇上明察。'皇上奖饰袁学士奏对得体,没有再问下去了。袁学士对我说,挟嫌之人很能够就是陶恩培。此人惯行的手腕是用重金拉拢京官,又最喜好向朝廷上密折。衡州知府陆传应是他的亲信,船山先人赠剑事,多数是陆传应得知后,再奉告陶恩培,陶恩培再告密皇上的。袁学士又说,德音杭布极有能够是僧格林沁等满蒙亲贵安设在湘勇中的密探,要大人更加防备。"康福一向谈到半夜才分开。下半夜,曾国藩一向未眠。两件大惑不解的事总算有体味答。衡州出师之日所遭到的降二级处罚,改署抚为兵部侍郎衔,本来都事出有因。这些事,年青的王闿运看得透辟,本身偶然反而不复苏。他深悔不该接管王世全所赠之剑,当时只想到这是霸占江宁的吉兆,却没有推测会授仇敌怨家以把柄。好伤害啊,若不是袁漱六能言善辩,岂不招致巨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曾国藩几次默念前贤的格言,仿佛感觉彻夜长进了很多。他从内心佩服皇上的圣明,感激皇上的信赖,对皇上虐待江北江南大营,也宽怀豁然了。曾国藩发誓,此生当代要竭忠极力为国效力,以酬谢两朝圣主的知遇之恩。转念,他又想:皇上还年青,识人和治国的经历都不敷,难保此后没有人在他面前再进谗言。特别是那批满蒙权贵,对汉人向来就抱有深切的成见,敌手握重兵的汉人更不放心,皇上也最听得进他们的话。汗青上带兵在外的将帅,为取信君王,有刘秀遣子侄于朝、王翦索赏故乡以示无弘愿的先例。曾国藩想,到一定时候,这些都能够仿效。而眼下先要在皇上面前建立一个谦善谨慎、不居功不自恃的形象。他走到书案前,抽出一张纸来,给皇上拟了一道奏折:臣受命援鄂皖,清除江面,岂不知艰大之责,非臣愚所能胜任,只以东南数省大局腐败,凡为臣子,至此不管有职无职,有才无才,皆当毕力竭诚,以图挽救于万一,遂自忘其愚陋,日夜愁思,冀收天下之效。然守制未终,臣之方寸,常抱歉于神明。虽治军近两年,常日墨绖素冠,常如礼庐之日,而夺情视事,此心终难自安。日前田镇大捷,皆臣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桂明、多隆阿等人之功,微臣毫无功劳。刻下臣拟会同水陆两路,向九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