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曾国藩 > 五 郭嵩焘剖析利害,密谋对策,促使曾国藩墨绖出山

我的书架

郭嵩焘从袖口里取出周寿昌给左宗棠的那封信来。曾国藩忙一手接过,细细地看着。

"潘藩台为人也忠诚本分,季高、岷樵都是多大哥朋友了,这个顾虑不需求。至于湖南的吏治,说来的确败北。但是,涤生兄,眼下中国十八省,哪个省的吏治又不败北?天下乌鸦普通黑。除非不做事则已,既要做事,就无可挑选之地。东坡问贾太傅:'但是是天下无尧舜,终不成有所为邪?'嵩焘借这句话问仁兄:'但是是天下无乐土,终不成有所为邪?'"曾国藩不觉笑起来,指着郭嵩焘说:"唐宋八大师,就只要你读得活!""涤生,你莫跟我兜圈子了,甚么热孝在身,甚么湖南吏治败北,都不是你不出山的首要启事,我晓得你的顾虑在那里。"  "在那里?"

曾国藩想,这是不是镜海先生密荐的成果呢?陈敷前脚走,上谕后脚便跟来了,莫非真的就如这个江右隐士所预言的:后半生将要由此而入阁拜相、封侯赐爵?他紧闭房门,燃起一炷暗香,盘坐在床上。在袅袅卷烟中,他微闭双眼,如同老衲入定般,尘凡的统统都已远去,灵府深处一片澄静,思路格外埠清楚。这是他十年前跟从唐鉴读书,从唐先生那儿学来的诀窍。曾国藩治学不主流派,长于贯穿各家学派。唐鉴有一次奉告他:"最是'静'字工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贤人,亦是'静'字工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工夫,以是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鉴的话指导了他。他想到老庄也主张"静",管子也主张"静",佛家也主张"静",看来这"静"字是贯穿各家学派的一根主线,恰是六合间最精微的底藴,以是各家学派都在这一点上建立本身的养性处世实际。办理国度也要如许,人们常奖饰治国贤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静气"的人物。心静下来,就能措置各种狼籍的军国大事。从当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很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味和体例,便都在此中获得。特别在碰到严峻题目时,他更是不等闲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几次衡量以后,才拿出一个主张来。为让氛围更宁馨些,还常常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类环境,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搅他。

嵩焘欢畅地说:"仁兄出山办团练,军饷是第一大事。前向长毛围城,藩库已空,料张中丞一时不易筹措,嵩焘马上回湘阴,劝募二十万饷银,助兄一臂之力。"曾国藩拊嵩焘背,满怀密意地说:"可贵贤弟一腔热血。若朝野文武都像贤弟如许忠于皇上,忧国忧民,哪来本日的洪杨反叛!就看在贤弟分上,也不由国藩不出。只是,"曾国藩说到这里,停了一下。他想到本身一贯打着终制不出的灯号,现在收起这个灯号,也得有个转圜,"国藩本日乃带孝之身,老母并未安葬妥当,怎忍离家出山,且亦将招致士林指责!"郭嵩焘内心嘲笑不止,说:"大丈夫办事,岂可过于拘泥!何况墨绖从戎,古有明训。为保桑梓而出,为保孔孟之道而出,正大光亮,何况又有皇上煌煌明谕,仁兄不必多虑,若你另有不便之处,可由伯父出面,催促出山,家事付与诸弟。如许,上奉君命,下秉父训,名正言顺,谁敢再有烦言?且我听老九说,前几天有一江右隐士,为伯母寻了一个极绝极妙之佳城,将保佑贵府大富大贵,又鉴定仁兄此番出山,乃步郭汾阳、裴相国之萍踪,今后必然封侯拜相。看来事非偶尔,天时、天时、人和一应具有。仁兄万勿再固末节而失大义,徒留千古遗恨!"翌日,郭嵩焘将昨夜的说话禀告曾麟书。麟书是湘乡县的挂名团总,这几天又传闻了陈敷的预言,俟郭嵩焘说完,当即满口承诺。遂面谕国藩移孝作忠,为朝廷效力。刚好这时,张亮基又来一信,陈述武昌失守的动静,再一次诚心敦请国藩出山晋省。因而,曾国藩将家事妥为安排,与四个弟弟别离各作一次长谈。六弟、九弟、满弟都要求大哥此次就带他们出去,曾国藩考虑再三,决定暂带国葆一人先去长沙,叮咛国华、国荃且放心在家,不要轻举妄动,视局势的生长再定进止。然后,他来到腰里新屋,在母亲棺木前燃烧已经誊抄尚未收回的"恳请在籍终制折",并悄悄地对着母亲遗像说:"儿子不能尽人子之孝,庐墓三年了,为酬君恩,为兴家属,已决定墨绖出山!"

推荐阅读: 神探孟雨之难解的刀痕     上门龙婿2     重生之倾世帝王     我的极品双胞胎老婆     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     王女韶华     妖孽狂医在花都     咸鱼总是被穿越     离开渣男后的春天     梦中婚礼     老公大人有点坏     天道藏经阁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