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前人说的,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苏子由说得好: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很有奇气。气度一开阔,人的见地也就天然高了。向来功名乃天数,非强求可得,惟圣贤可学而至。我要你摹画三十二位圣贤像,用心便在此。这三十二位圣贤,你都记在心中吗?数出来给我听听。"国藩志学不早,中岁侧身朝列,窃窥陈编,稍涉先圣昔贤魁儒父老之绪。驽缓多病,百无一成;军旅驰驱,益以芜废。丧乱未平,而吾年将五十矣。往者,吾读班固《艺文志》及马氏《经籍考》,见其所列书目,丛杂猥多,作者姓氏,至于不成胜数,或昭昭于日月,或埋没而无闻。及为文渊阁直阁校理,每岁仲春,侍从宣宗天子入阁,得观《四库全书》。其富过于前代所藏远甚,而存目之书数十万卷,尚不在此列。呜呼!何其多也!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竞其业,况其下焉者乎!故册本之浩浩,著作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罢了。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昔在汉世,若武梁祠、鲁灵光殿,皆丹青巨人事迹,而《列女传》亦有画像,感发鼓起,由来已旧。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诚求之,仁远乎哉?国藩记。
同治元年蒲月二十七日,曾氏给次子纪鸿的信上说:"凡世家后辈,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不异,庶能够成大器;若感染繁华风俗,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统统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纪泽垂手低头,接管父亲的经验。曾国藩盯了一眼儿子身上穿的衣服,又说,"你这身打扮也太鲜丽了,明日要换掉。凡世家后辈,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不异,方可望成大器;若感染繁华气习,则难望有成。我现在忝为将相,统统衣服加起来值不得三百两银子,你们兄弟要谨守我家世代简朴之风,这也是惜福之道。懂吗?" "懂!"纪泽恭恭敬敬地答。
待纪泽的背影完整消逝在黑夜中,他才关好门窗,走进寝室。陈春燕提来一桶热水,帮他脱去鞋袜。他把双脚伸进热度适中的水里,渐渐地搓擦着,脑筋里又想起东进金陵的九弟来:半个月没有信来了,他彻夜驻营何地?
他觉对劲犹未尽,因而又添了一段:
余钞古今诗,自魏晋至国朝,得十九家,盖诗之为道广矣。癖好趋势,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列举鼎俎,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饱罢了。必穷尽天下之好菜辨尝而后供一馔,是大惑也;必强天下之舌,尽效吾之所嗜,是大愚也。庄子有言:"大惑者,毕生不解;大愚者,毕生不灵。"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好之者十而七八,非之者亦且二三。余惧蹈庄子不解不灵之讥,则取足因而毕生焉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