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已近中午,昔日现在,恰是热得难受的时候,但本日坐在道房里的曾国藩,却感到身边总有一股习习冷风在吹,遍体清爽。四周非常的温馨、清馨。窗外,可模糊约约闻声花丛中蜜蜂振翅翱翔的嗡嗡声;房里,小火炉上的百年瓦罐冒出吱吱的声响,传出沁民气脾的茶香。历尽烽火硝烟的前湘勇统帅,现在如同置身于太虚瑶池、蓬莱瀛洲,内心偷偷地说:"早知碧云观如许好,真该来此养病才是!"道人足足切了半个时候的脉,这才展开眼睛,望着曾国藩说:"贫道偶过此地,于珂村夫地两生,亦不知大爷的身份。不过,从大爷双目来看,定非等闲之辈,但可惜两眼失神,脉亦缓弱有力。实不相瞒,大爷的病其来已久,其状不轻呀!"曾国藩内心一怔,国潢正要抢着说话,他用眼色制止了,说:"弟子目光虽有点凶,但实在只是荷叶塘一个浅显的耕读之徒。叨教仙师,弟子患的是甚么病?"丑道人微微一笑,收起棉垫,渐渐地说:"大爷得的是怔忡之症,乃耐久心中有大郁结不解,积存日久而成。"曾国藩点头称是,甚为佩服道人的一针见血。
曾国藩(中)第一章 进军皖中
"二爷不必焦急。"道人瞟了一眼曾国潢,"我想令兄心中已明白,这部《品德经》便是最好的双方了。固然如此,贫道还得为大爷开一处方。"道人磨墨运笔,很快写出一张处方来,交与曾国藩。曾国藩接过处方,问:"弟子还想冒昧就教仙师,眼下气候酷热,万物焦燥,弟子更是五内沸腾,如坐蒸笼,为何本日在仙师处,总觉有冷风吹拂而不热呢?""大爷所问,一字可答复。"道人套上笔筒,说,"乃静耳。老子说:'平静天下正。'南华真人阐扬得更详确:'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力?贤人之心静乎,六合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澹泊、孤单有为者,六合之平而品德之至也。'人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静得下来?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炎热难耐。大爷或许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把脉时,贫道以己心之静传染了大爷,故大爷感觉有冷风吹拂而不热。""多谢仙师指导,弟子受益匪浅。"曾国藩说。内心叹道:真是忸捏!畴昔跟镜海师研习静字之妙,自认已得阃奥,实在连门槛都没入。到底方外人,解除了俗念,工夫才气到家。
"道长,你还给家兄开个双方吧!"曾国潢见道人说的都是不着边沿的废话,送的是一本《品德经》,而不是医书,心中焦急:若如许归去,岂不白来了一趟!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能够悠长。这既是立品之本,亦是处世之方。"丑道人两目灼灼有神地说,"天文地理,自有专著论及,贫道不能详说。此人事之学说,依贫道看来,仅只黄老一家道中关键。故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历数其他五家之是非,独对道家褒而不贬。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实为天下之公论也。《品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觉得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橥世上合作者取胜的诀窍。可惜世人读《品德经》者多,懂《品德经》者少,以《品德经》处世立品者更少。大爷想必从小便读过此书,谅当时年青不更世事,不甚了了。请大爷归去后,连络这些年来的人事胶葛,再当真细读十遍,天然世事豁达,病亦随之消弭。"道人不急不徐、安闲平平的一番话,对于满腹委曲、百思不解的曾国藩来讲,如同一滴清油流进了锈坏多年的锁孔,顿时灵出现来。他起家打躬道:"谢仙师指导。""大爷请坐,如此客气,贫道怎受得了。"道人驯良地号召曾国藩坐下,解开床头上的小布包,取出一部蓝布封面的书来,双手递过,"大爷,贫道平生一无统统,只要这本宋刻《品德经》乃先师所珍传。当年先师曾有言,今后碰到有根底之人,能够将此书赠送。本日得遇大爷,亦是贫道三生有幸,愿大爷精读善用,平天生绩光荣、安然乐裕,都在此书当中。"曾国藩起家接住,丑道人的眼角边暴露一丝不易发觉的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