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禹捉无支祁的传说,见唐朝李公佐《古岳渎经》:“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调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顿首请命。……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成久。……颈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据鲁迅辑《唐宋传奇集》卷三)
(32)“干父之蛊”语见《周易·蛊》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三国时魏国王弼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后称儿子能完成父亲所未竟的奇迹,因此袒护了父亲的错误为“干蛊”。
“您听到过从商王(3)那边,逃来两个瞎子的事了罢。”
(9)好杜有图:英语How do you do的音译,意为“你好”。
(23)仓颉鬼哭体:仓颉,一作苍颉,相传他是黄帝的史官,最草缔造笔墨的人。《淮南子·本经训》中记有关于苍颉的一种传说:“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16)《神农本草》是我国最古的记录药物的专书。其成书年代不成确考,当是秦汉间人托神农之名而作。
“大哥!”
(14)简放:当代君主任命初级官员。简指授官的简册。(在清朝则称由特旨任命道府以上外官为简放)
一听声音天然就晓得是叔齐。伯夷是向来最讲谦逊的,便在昂首之前,先站起家,把手一摆,意义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8)“伏羲朝小品文学家”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林语堂一派人倡导的所谓“语录体”小品文的摹拟;林语堂主张的所谓“语录体”,用他本身的话来讲,是“白话中不避俚语,口语中多放之乎”(见《论语》第三十期《答周劭论语录体写法》),根基上还是白话。这是一种变相的复古主义。其次,这段话中的“见一少年,口衔雪茄,面有蚩尤氏之雾”,是暗射林语堂美化进步青年的浮名(林语堂在他的《游杭再记》中有“见有二青年,口里含一枝苏俄卷烟,手里夹一本甚么斯基的译本”如许的话)。蚩尤是传说中我国九黎族的首级,相传他和黄帝作战时,施放大雾,后为黄帝所擒杀;因为民族成见,昔日史乘把他描述成非常凶暴的怪物。是以,蚩尤的名字也常被畴昔统治阶层用来描述他们以是为的“凶暴的人”。一九二六年,北洋军阀吴佩孚为了“讨赤”,曾经异想天开地拿蚩尤来对比“赤化”,胡说:“草昧初开,部落期间,蚩尤残虐,彼时无所谓法制,无所谓伦纪,殆与赤化无异”(见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一日北京《晨报》)。他还说,查得蚩尤是“赤化”的鼻祖,因“蚩”和“赤”同音,“蚩尤”即“赤化之尤”如此。(参看《华盖集续编·顿时支日记》及其有存眷)
(26)混蛋:乌龟的俗称。当代传说鲧身后化为三足鳖。参看本篇注(34)。
(29)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答复期间英国戏剧家、墨客,著有脚本《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三十七部。当代批评派陈西滢、徐志摩等常常标榜只要他们晓得莎士比亚,如陈西滢在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晨报副刊》颁发的《听琴》中说:“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徐志摩在同月二十六日《晨报副刊》颁发的《汉姆雷德与留门生》中说,“去过大英国”的留门生才气“讲他的莎士比亚”,别人“不配插嘴”。稍后的“第三种人”杜衡在一九三四年六月《文艺风景》创刊号颁发《莎剧凯撒传里所表示的大众》一文,也借评莎士比亚来诽谤群众大众“没有理性”,“没有明白的短长看法”等。本篇中这个大员从“愚民”俄然拉扯到莎士比亚,是作者对陈、杜这类人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