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4章 名家(1)

我的书架

第一事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两句话都是现在所谓的“阐发命题”。它们对于实,都无所必定,因为它们对于实际天下中甚么东西最大,甚么东西最小,都无所必定。它们只触及笼统观点,就是名:“至大”、“至小”。为了充分了解这两个命题,有需求拿它们与《庄子·秋水》的一个故事做比较。从这类比较中较着看出,惠施与庄子在某一方面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很大,河伯(即河伯)欣然自喜,逆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他在那边遇见了北海若(即海神),才第一次熟谙到,他的河固然大,但是比起海来,实在太小了。他以极其赞叹恋慕的表情同北海若说话,但是北海若对他说,他北海若本身在六合之间,真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粒秭米。以是只能说他是“小”,不能说他是“大”。说到这里,河伯问北海若说:“但是吾大六合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说:“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得意也。由此观之,又何故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故知六合之足以穷至大之域?”他接着下定义,说最小“无形”,最大“不成围”。至大、至小的这类定义与惠施所下的很类似。

“名家”这个称呼,译成英文时,偶然译作sophists(抵赖家),偶然译作logicians(逻辑家)或dialecticians(辩证家)。名家与抵赖家、逻辑家、辩证家有些不异,这是究竟;但是他们并不完整不异,这更是究竟。为了制止混乱,最好是按字面翻译为the School of Names。如许翻译,也能够提示西方人重视中国哲学会商的一个首要题目,即“名”、“实”的干系题目。

《吕氏春秋》另有个故事,说是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眷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眷就找邓析出主张。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张。邓析又答复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见《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一旦了解了惠施的这类态度,我们便能够看出,《庄子》中所说的惠施“十事”,固然向来以为是悖论,实在一点也不是悖论。除开第一事以外,它们都是以例表白事物的相对性,所说的能够叫做相对论。我们且来一事一事地研讨。

名家的人在当代以“辩者”而闻名。《庄子》的《秋水》篇,提到名家的一个魁首公孙龙,他说他本身“条约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成,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这些话对于全部名家都是完整合用的。名家的人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必定,别人必定的他们偏要否定,他们以此闻名。比方司马谈就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令人不得反其意。”(《史记·太史公自序》)

推荐阅读: 我只想安静修仙     宠物小精灵之黑暗巨头     星空之主     凤主天下:极品废材大小姐     超级锋暴     远东王庭     倒霉and幸运     小小宠后初养成     因为遇见你1     断袖莫少,小爷是女的     重生:古代农家生活     斗破宅门:农家贵女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