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9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2)

我的书架

更高的观点

《齐物论》里还说:“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公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竞。”“无竟”是得道的人所住之境。如许的人不但有对于“一”的知识,并且已经实际体验到“一”。这类体验就是住于“无竟”的经历。他已经忘了事物的统统辨别,乃至忘了他本身糊口中的统统辨别。他的经历中只要浑沌的“一”,他就糊口在此中。

颜回就如许用弃知的体例获得了“内圣”之道。弃知的成果是没有知识。但是“无知”与“不知”分歧。“无知”状况是原始的无知状况,而“不知”状况则是先颠末有知的阶段以后才达到的。前者是天然的产品,后者是精力的缔造。

斯宾诺莎说过,在必然的意义上,有知的人“永久存在”。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意义。贤人,或至人,与“大一”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合一。因为宇宙永久存在,以是贤人也永久存在。《庄子》的《大宗师》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但是半夜,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故贤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贤人“永久存在”。

但是也有一些道家的人,包含《庄子》有几篇的作者在内,却没有看出这个分歧。他们歌颂社会和人类的原始状况,把贤人比做婴儿和无知的人。婴儿和无知的人没有知识,做不出甚么辨别,以是都像是属于浑沌的团体。但是他们的属于它,是完整不自发的。他们在浑沌的团体中,这个究竟他们并无觉解。他们是无知的人,不是不知的人。这类厥后获得的不知状况,道家称之为“不知之知”的状况。

这里有一个题目:一小我如何变成如许的至人?要答复这个题目,就要阐发《庄子》的第二篇《齐物论》。在《清闲游》里,庄子会商了两个层次的幸运;在《齐物论》里,他会商了两个层次的知识。我们的阐发,且从第一个层次即较低的层次开端。在本书讲名家的一章里,我们说过,惠施和庄子有某些类似。在《齐物论》中庄子会商的较低层次的知识,正与惠施“十事”中的知识相似。

人们若如许各按本身的片面观点辩论,既没法得出最后的结论,也没法决定哪一面真是真非。《齐物论》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这就是说:借使我跟你辩,你胜了我,我不堪你,这就能证明你的定见必然精确吗?我胜了你,你不堪我,这就能证明我的定见必然精确吗?或者你我中间,有一小我的定见是精确的,或者都是精确的,或者都是不精确的,我跟你都不能决定。叫谁决定呢?叫跟你的定见不异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的定见不异,如何能决定?叫跟我的定见不异的人来决定,既然跟我的定见不异,如何能决定?叫跟你、我的定见都分歧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定见都分歧,如何能决定?叫跟你、我的定见都同的人来决定,既然跟你、我的定见都同,如何能决定?

推荐阅读: 首富:从忽悠前女友消费开始     我真没想当反派啊!     全能司机     上门兵王俏总裁     进击的村花[六零]     带着热武闯异界     我在霍格沃茨抡大剑     民国大佬的小娇妻     灵气复苏:你别怕,我真是个普通人!     穿越之吾妻     河洛之主     网游之夜雨公会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