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清风与明月已然连杀几名黑衣人,白衣御风飞起,身形如鸟般直扑阵眼,仗剑护在了何子岑与梅大人身畔,局面立时窜改。
百余名官兵的步队原地立住,在山涧中拉生长长一排,一时鸦雀无声。
再次扬起手来,何子岑慎重地扣好最后一弩,想要瞧瞧来者究竟是谁。却蓦地瞧见背面几名正在攻打乾门处的黑衣人不及与官兵对敌,惶惑地回身与身后的偷袭者战在一起。
何子岑暗呼了声幸运,又在心底轻唤了句灼华,无言地说了声感激。袖箭本是离京之时陶灼华所赠,供他防身之用。何子岑本待不受,陶灼华却说只是借用,待他回京时完璧归赵便是。
必是仁寿天子故意对他历练,便阻住了某些人的路,这才孤注一掷地想要脱手。想通了此节,他握紧手上的剑,表情反而安静了下来。
短兵相接不过半晌,何子岑便瞧出了官兵与这些黑衣人的差异。黑衣人招招阴狠,常常一刀便将与之对战的官兵毙命。官兵们只会些防身的拳脚,全然有力与他们对抗。
伴跟着两名官兵的罹难,何子岑与梅大人身前的防备队形被扯开一道缺口,一名黑衣人仗剑突入,直刺何子岑的心口,惊得梅大人大喊出声。
何子岑仗剑而立,又往前走了两步,簌簌秋风吹过,密林茅草之间万籁俱寂,唯有一只寒鸦从山涧飞过,收回呱呱的叫声。
他半眯着眼睛往前头一片草丛间扫去,借着霞光的晖映,公然又窥见几道模糊闪动的寒芒,心间不由一凛,大喝了声“停”。
梅大人本是文官,半点忙也帮不上,只是很有文人时令,不肯单独逃生,被几名官兵护在身后,与何子岑一同立在阵眼的正中。
他焦心肠立在何子岑身畔道:“殿下,为今之计先撤出涧口再说。”
当日陶春晚曾拿着阿西给她制做的袖箭给陶灼华看,又承诺让阿西也为陶灼华制些防身的东西。陶灼华从陶府回宫时,陶春晚因为不放心她一小我在宫内,特地先拿本身的袖箭送她防身。
宿世里何子岑技艺不济,当代重生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文武兼修。他虽不如何子岱孔武有力,技艺也算得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