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刚开端还看群臣吵架非常风趣,过了半盏茶的时候,殿内还是乱糟糟的,太后感觉没意义了,坐在屏风前的同治天子本来也是兴趣勃勃得看着好戏,过了这么一会,也忍不住悄悄打了个哈气,太后皱眉,看了一眼杨庆喜,杨庆喜赶紧喝道,“寂静!”
恭亲王毫不泄气,同治元年玄月月朔又上一折,进一步申明开设天文、算学馆的需求性和火急性,还提出将招生工具再扩大到翰林院编修、进士等人。太后又予批准。
这一来,可极大地刺激了道学先生们的敏感神经,引发京师表里的一场轩然大波。
恭亲王转过半个身子,瞥了倭仁一眼,“倭仁徒弟太谦善了,同文馆的事情不顺利,皆因没有得力大员来办,这事儿,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和本王都要请罪。皇上的徒弟倭仁,名誉至隆,读书人所推许备至,如果能出面来督办同文馆,必定报考之人云集,人才唾手可得。倭仁徒弟不是方才说过了吗?‘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请太后下旨让倭仁督办同文馆之事。如果海内有人精通了这些学问,何必要请洋人来当差,不是太华侈银钱了吗?”
下午的议事,公然倭仁就没有来,何况军事上的事儿,太后也不答应别人唧唧歪歪得见不得人好,因而顺顺利利地办了下来,军机处收回号令,规定了此次的会操体例,供各军练习,陈孚恩主管此事。到了第二日,太后刚起来看到的第一个折子,就是倭仁的。
恭亲王也不说话,看了一眼文祥,文祥抬开端,凛然发声:“母后皇太后,倭仁此话大谬!正因科甲正路职员用心正大,不会被洋人诱入歧途,才让他们学习。倭仁所进之言,固然陈义甚高,持论甚正,实在不过是空言!而空言不能雪耻,只会误国。如欲救国,就要正视实际,体味本国,向本国粹习。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若不尽快地把洋人的科学军事技术学了来,再过二十年,洋人如果再用兵舰火枪打来,那也是没希冀!难不成每次都让太后、君上御驾亲征不成?”文祥瞥了倭仁一眼,“大学士既然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能够礼服本国而不为本国所制,臣等自当跟随在该大学士以后,悉心商办,用示和衷共济。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哼,臣等实未敢信。”
文祥又是反唇相讥,清流也是人数浩繁,加上倭仁的学问及为人在当时名誉很高,比方他待人接物,绝没有因为本身是帝师而倨傲不敬。老夫子和人来往时,驯良可亲,固然身材短小,但慈爱之气溢于眉宇;和别人说话,也是言无不尽,唯恐别人不明白他的意义。倭仁送客,恪守古道,每次必送至门外,一向要等别人登车后才返回。由此,倭仁在士人们中间的名声极佳,也有些人够得上分量的出来帮拳。礼科给事中杨廷熙跳了出来,指责:“军机大臣不顾天象示警,使得民气浮动!”曹毓英辩驳,“天象之言,虚无缥缈,岂能与同文馆之事联络起来!”“若不是民气不安,这同文馆,如何只要那么几小我报名退学!”一时候勤政殿闹成了一锅粥。
“嗻!”文祥清脆地应了下来,忍不住浅笑,恭亲王出的好主张,太后接的也妙,忍不住又山呼:“太后明见万里!”